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育如何渗透文化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0期   作者:胡俊芬
[导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也迎来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也迎来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语文教育不仅需要重视学生语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升,还需要渗透文化核心素养,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与语文实际应用能力。本文研究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育如何渗透文化核心素养,针对性提出了现阶段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育;渗透;语文文化;核心素养

前言:
        在当前时代的语文教育中,部分教师仍然存在着教学方法上的不足,例如教师在指导读写能力时,单一的应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知识点讲授,而学生却没有办法将各类知识点充分理解,这样的讲授会使学生在缺乏真实感情,使语文教育变得模式化。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育应将各类教学手段充分结合,使教学变得多样化,并在此过程中注重实践性与学习性,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可以将知识点充分吸收。
一、渗透文化核心素养对于语文教育的意义
        伴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语文教育中渗透文化核心素养愈发重要。文化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必要因素,在我国发展中也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语文教育是对传统文化发扬以及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伴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我国教育部门也愈发重视在语文教育中渗透文化核心素养,在语文教育中渗透文化核心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在文化熏陶下建立自身正确的“三观”,强化自身知识储备量,更深层次的了解我国的精神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因此,在语文教育中渗透文化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1]。
二、语文教育中渗透文化核心素养的现状
        在现阶段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都是以升学考试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使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虽然文化核心素养在语文教育中有所渗透,但大多是教学形式上的体现,这样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语文教育质量,使文化核心素养渗透变得毫无意义[2]。
        与此同时,语文教育中由于部分教师过于依赖教材,使得学生缺乏语文学习兴趣,导致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化的学习缺乏积极性,最终导致了教学质量降低。同时,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多数是以讲授的形式为学生授课,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处于被动状态,使学生无法对传统文化有充足的认识。由此可以看出,单一性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在语文教育中渗透文化核心素养,因此应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使语文教育能够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实际需求。
三、语文教育中渗透文化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前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育应将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结合,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以此渗透文化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开放性阅读问题时,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基础目标便是针对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较弱的学生,教师的教学重点应当放在词句学习、写作手法以及修辞等方面,随后教师便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作文写作练习。对于学习基础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将这篇文章的背景进行详细介绍,通过该文章的背景以及写作手法,要求学生写出读后感,明确写作观点,使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教学内容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教师的突破
        教师应首先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突破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提升语文教育质量,进而在教学中渗透文化核心素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可以有效掌握语文知识并加以理解,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与语文实践能力。教师在课堂讲授中不能过于要求学生,为学生的课后学习生活造成压力,要制定合理的语文教育目标,使学生喜欢语文这门学科,并对语文这门学科进行积极探索,让学生在学习中抓住知识重点,将语文的难点异议化解。语文文化核心素养的提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有教师自我突破才能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与文化核心素养进行有效结合。
(三)利用传统节日展开教学
        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传统文化中也包含着许多具有我国特色的传统节日[3]。因此, 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我国的传统节日,对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对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进行直观理解。例如,在中秋节到来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关于中秋节的诗词朗诵,让学生自由查找中秋节相关的词语、诗词资料,使学生通过查找的方式更加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清明节的时候,学生都在缅怀故去的亲人,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朗诵《清明》等较为出名的诗篇,并让学生通过朗诵将自身的情感充分表现,并哀思已故的亲人。除此之外,在语文教育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利用我国的传统节日开展活动,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自由的讨论,营造出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进而加强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渗透,从而使学生通过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蕴,使自身的语文能力与文学素养进行综合性提升,进而使语文成绩有效提高。
(四)提高教师自身文化意识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育应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自身文化意识,并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文化意识培养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完成相关实践。教师自身的文化核心素养意识将会直接影响对学生的文化核心素养意识培养,因此需要教师加强对文化的理解,深入了解我国文化核心素养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使其在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让文化核心素养的渗透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帮助。在教学中,教师也要以身作则,带动学生提升文化核心素养,从而使学生的语文能力综合性提升。
结束语:
        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育应不断进行创新优化,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教学模式也应抓住学生的心理,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使教学更加生动,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谢晓辉. 论新课标背景下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核心素养[J]. 教育科学论坛, 2019, 458(08):23-25.
[2]茅庆炜, 龚孟伟. 有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r——新课改背景下的传统教学模式与翻转课堂有效结合[J]. 课外语文(教研版), 2018, 000(004):164-165.
[3]李小凤. 新课改背景下发展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践[J]. 科学咨询, 2017, 000(026):1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