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勇于突破文言文传统背景的介绍,以多种形式的朗读,用巧妙的方法理解字词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这样既注重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还引领学生通过品味文言课文优美的文辞而领悟其深刻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进而达到让悠久历史古文化提升个人的修养。
关键词: 创意背景 ; 以读促趣; 巧析字词; 想象补白;
对于没有文言文基础的小学生学习文言文,他们会感到难读,难学,难懂,难记,这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要如何才能达到小学新课标中“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以及“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的要求,让学生感受文言文语言的魅力,了解祖国悠久灿烂文化?我决定以“趣”为先,努力让学生“怕学”变“乐学”,以“趣”游走于古文世界,享受古文之美!
一、以创意背景之“趣”,启古文之门。
因为文言文对于小学生来说年代有些久远,怎样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交流,甚至成为知己。而背景的介绍无疑是这跨越时空的桥梁。如《杨氏之子》许多学生只知道是选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全国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却独辟蹊径背景介绍——“我查过许多的资料,也请教过许多的专家,这个杨氏之子叫杨修,但不是三国时候的杨修......”学生一听,顿时兴味盎然,对这位杨修充满了探究的欲望,我也常尝试这样做,以背景入手,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入,学生自然而然就对这篇小古文的学习充满了兴趣。
二、以多样式的读促“趣”,品古文之韵。
曾听说过这样一句话:“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则使人感受。”也这句话强调读对于文言文的重要性。而南宋著名诗人陆游说“诗有一读再读十百读乃见其妙”。也就是说只有多读,才能读出其境,才能悟出其情,才能品出其味,才能知其妙所在。
1、引读——融情融境。
引读,可以带学生进入情境朗读,在不经意当中很好地完成了朗读指导,取得意想不到的朗读效果。如教《伯牙绝弦》一文,怎样让学生读出伯牙巧遇知音之乐?我设计谈话引读“当伯牙望着巍峨的高山,在这徐徐清风下弹奏这首《高山流水》时,听到有人赞叹到——”学生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不作任何的讲解,学生却能读出这泰山的巍峨;如何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我设计到“今天,让我们与伯牙一起感受遇知音之乐,失知音之悲——”这样以引读为线,串起全文情感。通过引读让学生入情入境、饶有兴味地读,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
2、吟唱式读——品味音韵美。
自古读书皆吟诵,吟诵才是中国式的读书法,作为经典文化的文言文其音韵之美体现在吟诵,所以,教师可以依照吟唱古法为文言文谱曲,如《陋室铭》一文,让学生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随曲进行吟唱,学生跟着悠扬的琴声吟唱,享受古文的音韵悠长。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激发学生去创作曲目,学生兴趣盎然,哼唱声此起彼伏,当听到学生用自己创作曲目吟唱古文时,你不得不感叹,中国古文是天然的诗篇。
读的方式还有“角色表演读”、“拍手诵读”、“分阶梯朗读”……无论哪种方式的读,目的就是让学生多读。元代著名文学家元好问所讲的“文须字字作,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只有多读,才能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意,在读中与古人交流思想,在读中吸取古文化的精粹,在读中感悟传统文化的美。正所谓“咀嚼不尽”方能“滋味无穷”......通过读的形式多样化来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享受古文的音韵美,从趣味无穷的朗读声中达到新课标中的“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的要求。
三、以巧析字词之“趣”,化古文之难。
学习文言文最难莫过于一些字的理解,理解了字义,就理解了词义,句意也就不难了。小学文言文篇章虽然都较为简单,但如果深挖字理,用巧妙的方法引导,让学生掌握其规律,学生学习文言文就变得轻松有趣。
1、用表演轻松辨义。
表演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活动,而且古文表演,学生有“穿越”的感觉,就更感兴趣了。如《两小儿辩日》一文,我问“‘辩’字的意思是什么?”有说是“讨论”“辩论”“争辩”“辩斗”……我就与学生举行一场辩论的表演——
师:“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学生:“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师:“非也,君不见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学生有些激动:“非然也,吾等觉得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那现在你们觉得哪一个词的解释比较适合刚才的场面?”这样来解释一个词既有趣又印象深刻。用这种有趣的方法正确的理解文言文的字义,摒弃传统的死记硬背,在快乐、轻松的过程中理解字义,而且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小古文时“乐”在其中。
2、用仿写掌握字义。
“之乎者也”称之为文言虚词,是古文的标志,也是古文常用字、重点字,复旦大学教授申小龙称“古代汉语的虚词很重要,语气就看虚词的表达。”这就告诉我们虚词是古文的韵味所载。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这“之乎者也”难以提起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善于引导,不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能力。如《郑人买履》一文中的“置之其坐”“而忘操之”和“至之市”“何不试之以足”,有些地方换成所代之词进行比较,知道“之”字在古文中的重要性;将有些地方的“之”去掉,知道有些“之”虽然没有实际意思,但少了就没有古文的节奏与韵律了。但学生对于这“之”的意义与用法仅存的是浅表认识,学习的兴趣不浓。因此,在学习了“之”意义与用法后,我要求学生用“之”字各种含义写身边的人,有学生写道“今有王氏之女,所写之小楷,飘飘之若浮云,翩翩之若惊鸿,谓之‘小书圣’,其不骄不躁,乃是吾等之典范。” 利用仿写这一方法来学虚词,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把相隔甚远的古文融入自己的生活,学生爱写,乐写。因此,在古文教学当中抓住重点词、常用词,并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理解与运用,不但了解的是字义文情 ,更多是找到打开古文大门的钥匙,接受古文化熏陶,让学习古文成为一种乐趣。
四、以想象补白之“趣”,丰富古文内涵。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为重要。”没有想象的课堂会变得枯燥无味,只有想象才让我们的课堂变得自由,变得生动、变得丰富多彩。古文简洁,有许多地方还需要推测、补白。通过想象,我们可以看到杨氏之子的相貌,看到他如何彬彬有礼地接待客人;通过想象,可以听一听大教育家孔子如何谦逊应答两小儿......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进行补白,把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想象融入课本,这既是走进文本,也是走出文本。不但丰富古文的内涵,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文言文博大精深。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只要牢牢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积极探索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文言文教学必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从学习古文中找到乐趣,从而“乐学古文”,在新课程改革中,一定能展开丰富多彩的画面,唱出动人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1.《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2、教育学文摘《小学文言文教学目标解读与实施策略初探》。
3、“十二五”上海市重点图书,王荣生主编的《文言文教学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