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学习当中贯穿思维导图教学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0期   作者:张巧莲
[导读] 随着新课改不断推进,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摘 要:随着新课改不断推进,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注重知识的教授,同时还得加强学生数学思维、数学信息处理能力等的培养。而合理应用思维导图则能很好满足这一要求,还能促使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有效提升。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详细分析,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数学教学;新课改
        引言
        思维导图又被称之为心智图,是在人类所具备的思维自然功能基础上研究而来,其比较侧重图形技术,主要就是由图形的中心点将图形向四周合理放射,将知识有效串联起来。将其合理应用至小学数学教学中,便能帮助学生更好进行数学概念知识的记忆,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不过因为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依旧沿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即便有教师意识到思维导图的作用,不过却不知道如何将其有效应用至数学课堂上。就这一方面来说,加强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究意义重大,具体分析如下。
        一、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运用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呈现形式不恰当
        就当前情况来看,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不过很多教师在思维导图具体呈现中,往往会将概念、等式和异同点一起呈现出来,对于学生数学概念的理解极为不利。而且必须得注意的一点,思维导图的呈现形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该结合具体内容要求进行针对性的呈现,只有这样才能将思维导图的作用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不过就具体情况来看,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二)形式主义过强
        因为思维导图属于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所以部分教师在具体应用中并不是很熟练,从而依旧停留于表面。还有部分教师只是简单的为了完成思维导图教学任务,然后走个形式的应用。具体表现在教学中或者是教学收尾处,将自己已经制作好的思维导图直接呈现出来,然后让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掌握[1]。这种方式并没有脱离“灌输”的束缚,从而很难达成理想的教学效果,阻碍到思维导图作用的发展。
        (三)绘制技巧存在误区
        合理的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数学知识,不过其对于绘制技巧有着一定的要求,而小学数学教师不是绘图专业人士,所以并不能绘制出美观的思维导圖,不过这并不影响思维导图作用的发挥。不过就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都没有认识到思维导图绘制需要的条件,觉得自己缺乏美术功底,便很难将思维导图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不愿意动手应用。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与合作者,要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思维导图的作用,必须得注重师资力量的培养。首先就是加强思维导图理论知识的学习。思维导图进入我国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所以部分教师对其不是很熟悉,从而在具体应用中频繁出现问题[2]。所以,教师应该分配好自己的时间,利用业余时间阅读相关书籍,同时还可以将网络途径合理利用起来,不断充实自身思维导图理论知识的掌握;其次就是积极组织思维导图培训。学校应该定期组织开展相关培训,要求所有小学数学教师积极参与。具体可以聘请思维导图专家来校组织开展讲座,也可以为优秀教师提供出外学习的机会;最后定期开展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分享一下自己思维导图的应用经验。通过这些方式,必定能够很好提升小学数学教师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力,从而推动其作用更加充分的发挥,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切实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二)借助思维导图化抽象与具象
        小学数学教材中存在很多抽象化的知识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着一定的难度[3]。

针对此,教师在思维导图具体应用中,应该清楚认识到这一点,并借助思维导图将抽象化的知识具象化,以便帮助学生更好进行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在“负数”这一课程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合理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并且引导学生进行正负数的对比,最终实现负数含义的理解与掌握。而在具体对比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在思维导图右边呈现已学正数知识,而左边则呈现负数知识,之后让学生以之前所学正数知识为切入点进行负数知识的理解。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很好帮助学生复习之前所学,同时还能迁移至新的知识中,加深他们的认识与理解,并实现数学思维能力的强化。
        (三)借助思维导图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
        随着新课改不断推进,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合理进行主性学习。这就好比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避免他们对教师形成过渡的依赖性,在思维导图应用在同样如此,需要教师有效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应用思维导图进行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
        例如在“圆柱与圆锥”这一课程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便可以注重学生课堂主体性的体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本课程知识点的理解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为了推动学生更加顺利的绘制思维导图,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学习时适时给出一点提示,如圆柱各部分名称、圆柱特点等等,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进行绘制。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很好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思维导图作用更加充分的发挥。
        (四)借助思维导图增强课堂教学互动
        新课改中明确提出,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所以在思维导图实际应用中,教师也应该借助其优势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以便活跃课堂氛围,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课程知识比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和传统板书教学模式有效结合,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本课程知识点思维导图的绘制。绘制完成之后,再由小组代表将本组成果呈现出来,并为其他同学进行讲解。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很好激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使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五)借助思维导图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良好的课堂氛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关乎到教学效率。针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合理进行氛围的营造,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数学知识探究,最终实现知识的牢固掌握。
        例如在“认识钟表”这一课程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交给学生钟表认识最简单的一种方法,然后引导他们应用思维导图将自己对时间知识的认识合理呈现出来,之后便让学生起来进行分享,比比哪位同学的思维导图绘制的更好。这样,便能很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任务完成中,课堂氛围自然能很好活跃起来,教学效果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促使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进一步提升。因此,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加强重视,并且结合教学情况合理落实思维导图,以便为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助力,让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曹靖. 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校外教育, 2016(4)
        [2]赵丽华. 浅谈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数字化用户, 2017, 023(042)
        [3]曾英. 刍议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中外交流, 2019,(0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