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有关学校校企合作政策文件的重磅出台,“创新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鼓励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理念不断出现,为更好地去为现阶段提升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有效性发展服务,本文从中职学校校企合作有效性的本质问题出发,分析影响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因素,并尝试探讨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合作;有效性
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新时代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大制度设计和政策举措。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决定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因此要重视研究校企合作的有效性问题,才能更好的引领和助力职业教育发展。目前,中职校企合作如何才能不仅仅在规模上,更在质量上有所提升是当下研究的焦点。
一、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是马恩的主要原理之一,这个原理中的“教育”指学校教育,生产劳动是指物质生产劳动,这一理论也包括技术教育即:借助学校教育,学生可以得到生产活动所需的各种劳动技能和相关的理论知识,借助生产劳动,学生可以获得操控各种生产工具的实践技能和技术训练。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与劳动联系并运用起来,这样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有助于劳动者加深理解所学,灵活运用所学,加快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校企合作这一模式,基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将学校、企业、政府、行业等资源整合,通过学生(劳动者)的学习运用将新知识、新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最初是由皮亚杰在儿童认知领域提出来的,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借助一定的社会环境,主动学习并加工外界的新知识信息的过程,在认知过程中,学生以自身经验为基础,主动搜集学习资料寻求帮助。校企合作与建构主义理论也有和密不可分的联系,企业通过与学校合作,提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企业就可获得劳动力;对于学生来说,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随后进入相关的企业进行实习,可以讲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结合起来,这也正是学生自主学习,实现自我知识建构的过程;那么教师设计好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帮助,同时对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通过企业提供的工作环境、机器设备、技术指导和实践的机会,可以较好的完成自己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合格劳动者的使命,实现共赢的目的。
2.1.3利益相关者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是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公司治理时提出的一种理论主张,现今己被广泛地用于研究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发展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利益相关者的类型也不同,对企业的影响和被企业影响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机构,是与企业有着密切联系的利益相关者之一。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人才,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实效性,让企业参与人才的培养,实现办学主体对的多元化。校企合作是多方利益相关者参与的一种育人模式,包括: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学生、家长和社会团体等利益相关者。所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也适用于职业学校校企合作的研究。因为职业学校校企合作需要充分考虑各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让其参与人才的培养,正真成为育人的主体,调动其育人的积极主动性,实现各利益相关方共赢的目的。因此,研究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必然要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从各方利益的角度出发来剖析问题和探寻策略,这是校企合作研究的一种研究的趋势。
二、当前中职学校校企合作的实现形式及有效性的问题
1.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调查,多数中职校对这一培养形式进行了探索实践。订单式人才培养就是学校根据企业的岗位用工需,要培养企业对应专业岗位需要的工人,学生毕业后经过考核直接成为企业员工。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中,学校要把专业课程的设置和企业岗位要求,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所需技术水平等对接,经过培养进而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这些开设的订单班的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到相对应的企业,进行实际岗位的技能练习。当然,还有部分专业班级虽以企业名称冠名,但企业仅仅在选拔该企业冠名班成员时参与面试环节,学员在学习专业理论之后的实习也只是在学校里进行。这就使得校企合作中的实训场所仍以学校原有的实训车间为主,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机会较少。
2.“2+1”模式
“2+1”模式是中职学校的学生,在校内完成两年的专业理论和实训,最后一年到校外企业相应岗位实习。经过前两年的校内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相关专业一定水平的理论知识,并可得到一定程度的实习训练,为将来进入实习企业实地参与企业岗位工作奠定基础。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在校内的模拟实习得到实践验证,并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积累工作经验,增强自身的综合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还有利于让学生把在学校接受的德育教育,转化为亲身感受和身体力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当前各中等职业学校大都采取该模式,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校企合作的精神内涵。但是,学生完成两年的校内学习后,就可以暂时离校,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会集中联系相关用工企业,来校选聘部分学生进入到本企业实习,但实习人数规模不能满足各学校实际毕业生的实习需求,这种情况下导致多数学生需要自己联系实习企业,很多学校对学生最后一年的实习处于放养的状态。
3.工学交替模式
“工学交替”模式是指学生在学校进行一定时间的理论学习后,到合作的企业岗位上进行一定时间的实践工作。在接受职业教育的整个时段里,学校会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多次到企业顶岗实习,并在学生实结束后,再回到学校继续接受专业课的学习,理论学习和实习两种方式交替进行,直到毕业。这种模式是借鉴了国外的学徒制和“二元制”,可以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需求,熟悉工作岗位,也可以为企业节省了员工培训时间。基于企业参与深度不一,企业工作时间和实习生实习时间安排协调困难,大部分中职学校现阶段个别专业采取这种模式。
4.校企合作专业共建模式
校企专业共建模式是随着校企合作模式的不断深入,对于人才培养的方式也不断变化,学校和企业都不再仅仅满足于形式上或浅层次的合作,逐渐将合作从原来的培养学生的最后阶段,如实习或招聘转向整个人才培养阶段,这是校企合作向产教融合探出的一大步。校企专业共建主要是指企业协同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校企双方有一定深度的融合,企业参与从专业设置到招生至教学、实训、实习以及就业,以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校企专业共建模式中,企业参与教学过程,协助学校研究并出具人才培养计划,安排学生实习与就业。该模式从理论到实践,强化动手能力。这种办学模式为的是为社会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不仅能解决学生就业问题还能为公司培养真正所需的人才,但是,目前来看这种合作模式的广度和深度并都有待提升。
三、 影响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目前总体上虽有效性不显著,主要是因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规律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必要性与困难性。为了提高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就要分析研究决定并影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各种影响因素,具体而言,主要是政府、学校、企业和利益四个方面。
1.政府因素
政府在推动校企合作有效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政府作为中间人,不仅能够增强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意愿,而且能够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保障。同时,企业也寄希望与政府给与更多的支持,特别是资金方面。所以,在校企合作的有效性方面,政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政府要为校企合作保驾护航,要做好顶层设计,特别是地方政府要在遵守制度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极出台落实政策,推动校企合作,保证企业在合作中的主体地位,否则将难以调动企业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影响校企合作的有效性。要避免仅支持重点企业和发展较好的中职学校,因为这将严重降低企业合作的参与度和合作效果。
2.学校因素
学校是校企合作的主体,其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影响着校企合作的效果。专业建设不仅事关学生就业发展,也关系到校企合作开展的可能性。当前,学校专业陈旧,缺乏前瞻性,特色专业、优势专业不突出,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等现实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合作的兴趣,不可避免的出现校企合作的低效。同时,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校企合作的有效性也有重要影响,例如,中职学校人培模式的普通教育化、教学方式手段的落后、实训条件的不足,实践教学环节少、教材的质量及理论课程比重大等职业教育特征不明显的问题都会影响到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3.企业因素
企业作为主导因素直接影响着校企合作有效性的,总的来说,校企合作在积极推进,但是合作的有效性整体并不理想,在企业因素方面,主要是企业的实力,性质以及负责人对校企合作有效性影响较大。例如,实力强的企业往往具备与学校合作的资源、能力和技术,相反,实力弱的企业与校企合作的概率则会更低,所以企业自身能力也是校企合作的有效性不高的关键影响因素。例如,政府拥有产权的企业受指令性、政策性影响,倾向于参与校企合作,但合作中的扮演的角色较为明显,那么,民营企业为了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支持,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虽然比较高,但相对实力强的企业而言,往往不具备合作的实力和经验。与此同时,企业管理层对合作持有的态度、认知和战略眼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4.利益因素
学校和企业正是基于利益开展相关合作,校企双方在合作中获益是其开展合作的动力和前提。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带来的利益,不仅包括经济方面,还包括社会方面,例如,学校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而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员工优秀的职业形象,也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声誉。那么,对于学校来说同样可以获得两方面的利益,学校根据企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个别企业提供的实训条件,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校的办学能力,增强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目前来看,企合作有效性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还没有找到利益平衡点和持续合作激励点。
四、提升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建议
校企合作不仅涉及学校和企业,而是受到政府、社会、利益等多方面影响。 目前,校企合作的有效性是在达成校企合作共识后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校企合作中的政府、企业和学校等因素起的作用不同,那么对合作有效性的影响程度和方式也是不一样的。要提升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就需要上述各方能够立足自身切实做好分工形成合力。
1.政府要加强制度建设,促进校企合作有效开展
随着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相继出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职业教育的技术技能的总要求就是要加强校企合作,提升校企合作的有效性,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有利于合作开展的外部环境,也就是需要制度因素作保障。
目前,我国在推进校企合作方面也进行了不断尝试和探索,其主要就是为校企合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此,政府需要不断制定出台完善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明确合作中的责任、义务、权益以及税等,地方要根据国家的相关制度,制定适合本地区的政策,指导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
2. 政府要不断健全校企合作中的机制建设
提升校企合作的有效性切实需要政府的引导激励,需要政府搭建平台,建立校企合作的激励、监督、评价机制,保证校企合作的制度化和科学化。当前,缺乏缺乏利益平衡的激励机制,必然导致合作积极性不高,为此,政府可适当给予参加合作的企业政策优惠,例如信贷、税收方面的优惠或减免,或者对推进当地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企业,给与一定的财政奖励或社会荣誉。同时,政府作为引导者要搭建校企沟通的平台,建立监督和评价机制,要组织相关人员对校企合作的效果进行评估验收,并对校企合作开展好的企业和学校宣传推广,对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促进校企合作的有效深入开展。同时,在校企合作中政府也应该加大资金投入,用来扶持校企合作项目。
3.学校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校企合作的基础
校企合作关系中,我国的校企合作一般是以学校为主,要想在和中取得双赢,加强学校自身内涵建设提升人培质量,展现学校优势特色及品牌是校企合作的基础。那么学校内涵建设主要涉及到学校的管理水平,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场所建设、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实习、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企业在选择合作学校时,必然会考虑学校的发展情况,特别看重学校的特色和实力,为此,加强学校内涵建设不仅有利于自身发展,也是提高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关键。
4.学校要加强专业建设,对接企业岗位需求
专业是学校对接经济社会的接口,是人才培养的第一环节,专业建设是职业学校内涵建设的中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要不断调整专业建设,要淘汰陈旧的专业,新增产业经济急需的专业,实现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所以,学校在专业建设和人培养过程中,要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更要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这样才能保证培养的人才找到适合的岗位。企业对市场和岗位的变化最为敏感,那么,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就要充分利用企业在这方面的信息资源,做好校企专业共同建设,及时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以保证学校专业的设置,能够围绕区域产业服务经济发展。
5.要提高对校企合作的认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
校企合作中“一头热”的现象依然存在,首先企业要对校企合作有明确的定位,企业也是育人主体,也要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负责,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校企合作,实现合作的深度融合。所以,企业不仅自身要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同时,能够将这些人才投入到校企合作中,作为培养后继人才的主要力量,要注重对学生技能的训练,要认识到校企合作对企业发展和人才储备的重要性,克服短视行为。同时,企业也要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承担相应责任和成本,为学生安排合适的岗位和实习中的原材料等。同时,行业作为校企合作的中间组织,也要充分发挥作用,搭建起校企合作的桥梁。
总之,校企合作的有效性涉及政府、企业、学校以及行业等方方面面,既要保证合作的有效性,也要保证合作中各方的互利共赢,这也就需要寻找合作中的平衡点。那么,在合作过程中,各方要明确自身定位,履行自身职责,不断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制定切实可行的合作机制,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校企合作有效性,实现共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展林 济宁市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研究 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D] 2018.6
[2] 潘建华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研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D] 2017
[3] 杨金土 《校企合作是办出高职特色的重要条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 2002(01)
【作者简介】王晓征(1985~),女,汉,河南汝州人,硕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教学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单位:河南省商务中等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