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思考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第10期   作者:肖清文
[导读]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颁布
        摘要:《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颁布,标志着新一轮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始。它强调有效教学,建立高效课堂,为高中地理教师实施地理教学活动提供了方向指引。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冲破原有地理教学的禁锢与阻碍,高中地理教师就必须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基于此优化地理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对策
        地理学科内容丰富,囊括万千。若能将学生引入地理世界,实施有效教学。学生自然能够感受到地理学科的无限魅力,能够投入地理学习。若将学生拒之地理世界的大门之外,开展低效教学,学生也无法感受地理学习的趣味,地理素养发展也无法达到课标要求。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必须基于新课程改革要求改革地理教学的全过程,引入课程理念,实现有效教学。
        一、教学设计要符合新的课程理念
        1、明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向
        新课改强调“三维目标”的建立,改变过去的“分值化”教学现象。因此在设定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时教师要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地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结合具体的学科内容进行三维目标的创设,指引学科的教学方向[1]。
        如在进行大气相关知识教学时,教师要理解新的课程理念。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大气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上,而不是单纯的将大其自身的物理学原理作为教学重点,其三维目标的创设如下:
        (1)知识与技能:运用图标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已自己大气的运动;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了解其形成、分布、移动规律以及对气候的影响;运用天气图,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特点。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标说明大气运动,培养学生地理知识归纳总结能力;通过绘制地理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读图、析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科学解释,引导学生形成唯物主义世界观,增强学生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2、课程资源开发,补充课堂教学
        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开展学科教学时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更是课程资源的主动开发者。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时要基于原有教材,配合课堂教学需要,在教学设计阶段结合地本、校本,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1]。
        如“地球运动”知识是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重难点,为了让学生能够更有效的理解该知识。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设计学生进行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测定、当地太阳能热水器仰角调整等探究性活动,这些探究性活动与教材内容知识紧密贴合,同样具有生活特色,是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同样是对原有地理课堂的补充。
        二、课堂讲授要遵循课程改革宗旨
        新课程强调学生在地理课堂的主人公地位,且为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提供了诸多的新式方法。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讲授时必须遵循课程改革的宗旨:
        1、激情导入,课堂良性互动
        地理知识趣味多彩,教师在导入时必须把握地理知识这一特点,富有激情的趣味导入地理知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生之间形成课堂上的良性互动。这样能够尊重学生地理学习主体地位,且能够考虑学生的地理学习感受。
        2、多样教学,引入新式教法
        多样的教学方法都关注学生在地理课堂的主人公地位,教师必须找到教学方法和地理知识之间的契合点,选择最优的方法强化地理教学效果,给学生趣味的地理学习体验,从而深化学生的地理学习效果[2]。
        如在进行具有探究意义的地理知识,即“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时,教师就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课堂活动。教师可以在对学生精细分组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气旋(低压)、反气旋(高压)系统的不同提前奶特征,以及冷风、暖风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特征让学生们进行小组讨论,探究。
        如教师可利用情景创设的方式,为学生直观展示地理知识,实现“抽象——具象——抽象”的转变,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具体的在视觉冲击下理解地理知识。
        当然还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实践、具体思考、具体应用,以发挥教学方法的最大作用,迎合教改要求,深化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


        3、有效提问,衔接教学过程
        形成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互动关系,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提问来衔接地理教学的全过程,牵引学生的地理学习思绪,从而在“以问引思”中带领学生洞悉地理知识。
        当然教师所创设的地理问题也应当具有一定的梯度,要符合高中地理课堂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这样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才更具有价值。
        三、地理内容要符合地理学科特色
        地理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时突出地理学科的特性,基于教材进行地理内容的延伸拓展,力求在突出地理学科特色中实现对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
        1、突出空间性
        高中地理课程虽然更趋向于系统地理,但地理知识仍然具有空间性特征。高中地理教师为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从地图引入,来培养学生的识图、析他能力,为学生揭示空间规律,达到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目的[3]。
        如在进行大气部分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等值线地图来进行教学。人文地理部分则要利用案例在地图上明确对应的空间区位等,这都有利于学生空间概念的形成,也达到了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目的。
        2、讲究区域性
        高中地理人文地理中的许多内容都包含区域性特征,因此地理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时应当将诸多内容放在具体的区域地理背景中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形成区域地理的知识结构,能够从综合的角度去看待地理知识。
如在讲解农业地域、工业地域相关的经典案例时,教师都可以带领学生从区域背景的角度进行分析,这能够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能够让学生在进行地理知识解答时从更为全面的角度分析地理问题。
        3、体现综合性
        地理知识之间本就是综合联系的,虽然地理知识分模块进行教授,但实际上知识之间具有联系性。尤其是在高考中许多题目的解答都要求学生从综合的角度进行分析,因此教师要确保每一节地理课授课时都能够从综合的角度进行知识的分析和解答。
        如在进行气候知识教学时教师要适当的综合地形,如在进行水文知识教学时教师则应当适当综合地形与气候。只有实现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学生的综合意识才能够得到发展,地理课堂的教学目的才能够有效达到。
        4、落实人文性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人地相关为主线,因此在开展地理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自然地理与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且要确保学生在应用地理知识时能够实现人地关系的协调,这样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四、教学评价要结合地理素养培养
        课程改革强调改变过去的分值化教学评价模式,要求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以及评价内容的多样化。
        1、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
        高中地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当采用书面评价、口头评价、物质评价、成绩评价、精神评价以及沟通评价等多种方式。对待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不同的方式,这样才能够实现即时评价,有效评价,才能够发挥评价的作用促进地理有效教学[4]。
        2、教学评价内容素养化
        高中地理教师应当将评价的重点放在高中学生地理素养的发展上,即关注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考虑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人地协调管、地理实践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综合学生的地理学习态度、地理学习方法的形成,对学生进行全面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能够更好的确保地理教学目标的达成,也有助于学生地理学习自信的提升。
        结束语:
        高中地理教师必须在开展地理教学实践中认识,地理课程改革是一个“慢”阶段、“慢”过程,它不能一蹴而就,而要长期实践、长期思考、长期反思。高中地理教师必须在教学中秉持着“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态度,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在优化地理教学全过程的教学实践中建构新式地理课堂,实现有效地理教学。
        参考文献:
        [1]高颜峰.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19(04):35-36
        [2]李文志.新课标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广西教育,2016(14):43-44
        [3]张庆迎.对形成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中华少年,2019(14):181-181
        [4]吴长根.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J].新智慧,2018(26):84-8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