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痛点”——教师教得痛苦,学生学得痛苦。在“双痛”的现状中,如何达成习作教学的实效,促进习作教学的高效,借鉴相关专家的理论观点,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研究,提出“对话与倾听——习作教学的灵魂”观点,旨在引发老师们对习作教学有更深入的思考与实践研究,力求探索出一条通向习作教学的实效、高效之路。
关键词:对话,倾听;理念,策略;习作教学
一、对话与倾听,写前指导的灵魂
何捷老师倡导:“将‘对话’理念引入小学作文教学,更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它遵循儿童的天性。儿童是有感情、有思想、活生生的个体,应该允许儿童对话,并且参与倾听、分享;第二,受写作活动的本质属性所影响。儿童写作具有“口在笔先,口手配合”的特点。“对话”是儿童写作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第三,对话本身的效用所决定。通过“教师、孩子、自我、生活、主题”等多方的相互间的充分对话,让习作变得轻松、愉快。而佐藤学教授主张:“倾听学生的发言,站在欣赏、体味学生发言的立场,‘倾听’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了。”【2】二位专家从各自的角度强调了“对话”与“倾听”理念在教学事件中的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1、执教者与主题对话,与自我对话,倾听内心的声音。对于每个单元的习作主题,在习作之前教师应与主题充分对话,倾听内心的声音:这个主题孩子是否有话可写,文章怎么写才会表达清楚,如果自己也写这个主题,要怎么写……并且,教师也写“下水文”,倾听手中的笔与主题对话的声音,从而真切感受这个习作主题的难易度,适应性,在指导学生习作前,从源头上做好改进工作。
2、教师引导儿童与主题、与生活、与同伴对话,回味自己的生活,倾听同伴的经历。
如,教学习作“小小动物园”(统编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在该单元课文教学之前,让学生针对该习作主题展开对话,并随着单元课文的学习,有更深入的思考、感悟;习作课上,学生在小组中展开对话与倾听,了解同伴对主题的思考与理解。随后,各组推选一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
A同学发言:“我的爸爸像一头勤劳的老黄牛,因为……”
另一小组已经发言的B同学受到启发,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补充道:“老师,我要把我爷爷的‘身份’改一改,把他比成‘大牛’”。全班同学听后都笑了,纷纷指责他是跟屁虫,只会跟别人。B同学听了涨红着脸,申辩道:“我才不是跟屁虫,我原来是把我爷爷比着‘长颈鹿’的,因为他有一米八多的身高,是我们全家人中最高的,可是他脖子不长呀,我总感觉不大恰当。A同学的发言给我灵感,我觉得我爷爷就是一头‘大牛’。因为他不仅体型在家中是最大的,而且他吃饭又是全家中最会吃的,一餐没有三碗不下桌。
力气也很大,虽然快70岁了,我跟他掰手劲,我两个手都掰不动他一个手,我觉得他就是一头大牛”。
全班同学听了B同学的申辩后,我质疑:你们听后有何评判?C同学说:“我刚才自以为是的猜测,冤枉他了。”D同学答道“好像说的也对。”E同学说:“我要给B同学点赞,他不仅事先自己有思考,更能在倾听他人的发言中启发自己。”……此刻,孩子们也恍然顿悟,明白了“对话与倾听”带给自己的是更多的思考、借鉴与启发。随后的发言、补充更是充满生活气息,又不失思考与概括的精彩了。等到动笔之时,成文自然不成问题。
可以说,“对话与倾听”发生得越充分,就越能触发孩子的思路开阔,就越不容易出现“千人一面”的雷同之作,写作就越轻松且有创意,成文也越合乎主题。
二、对话与倾听,写后评赏的法宝。
第一,写后自改与同伴互助修改。课标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每次习作后都有修改的环节,形成主动修改的习惯。首先,习作者与文章(习作)对话。习作时,为确保思路不被打断,写后修改,就成为必然之事。因为,忙中出错是人之常情,标点符号使用不当,写错字等在所难免;另外,在习作的当下,某些句子所表达意思的方式,只是彼时自己的言语方式,并非所有读者能读懂的言语形式,只有通过写后不断修改,习作者的文章才可能成为吸引读者的“作品”。其次,借助同伴互助,二次与习作对话,倾听同伴的意见与建议。从读者角度能体会到习作有具体内容,叙述有一定顺序,切合主题要求。
第二,教师单独阅批与师生集体欣赏评价。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要强化习作的交际功能,引导学生作后充分交流,在与同伴、老师交流过程中,发现问题所在,通过读者反馈,获知如何把自己想写的内容写得更清楚明白。”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习作对话、倾听,选出有代表性的习作,集体欣赏、评价,从而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一篇篇习作的对话与倾听之中,让文章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与共鸣,既实现习作教学个性化表达目标,又实现习作教学最高的习作育人目标。
三、对话与倾听,永葆习作的动力。
借助“对话与倾听”的外因,诱发出“敢写、想写、乐写”的内因源动力,从根源上消除“无米下锅”的窘境与“不知怎么说”的畏难情绪;愿意把自己的生活认知、情感体验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与同伴分享,满足与人交际的需求;在写后评改的对话与倾听中,真正实现“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习得“审题、立意、构思、表达”的基本方法,并形成习作能力。让自己的习作能引起更多读者的喜欢,让自己的“作品”拥有更多的读者,从中体验习作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何捷老师的命题作文教学》 何捷 著
[2]《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日)佐藤学 著 李季湄 译
[3]《教师教学用书》(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