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初,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在这特殊的时刻,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师工作若干事项的通知》,要求各地各校有针对性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教师工作,对指导教师积极有效开展应对工作进行部署。做好“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相关组织工作。这对高校体育教学是一次新的尝试和挑战。
关键词:疫情;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模式;探析
1.“互联网 + 智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的意义
我国的高校教育提倡创新式教育,主张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启发使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依然存在着教育创新方面的不足,尤其在体育教学中,依然保留着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为此,国家大力提倡以“互联网 +智能”为背景进行体育教学的创新,使一切的体育教学活动都围绕着互联网进行,教师通过网络授课,学生在网上学习,随之而来也出现了很多网络教学形态,如慕课、微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和视频公开课,这些将有利于高校体育教育突破传统教学中存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了教师的因材施教和分层施教,也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自主化,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除此之外,在“互联网 +智能”这个背景下展开的创新型体育教学要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多与老师互动,针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或教学内容等提出合理的意见,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育教学的创新不仅要实现教育方法和知识内容的创新,更要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思维、品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原来体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展开基于“互联网+智能”的体育教学模式,既保留了原来的优点,又经过改进完善了体育教学,使体育教学水平得以提升。
2.实现“互联网 +智能”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创新的策略
2.1“疫情”下体育课的重点,在“指导”
“疫情”下的体育课和其他学科一样,由班级的集体学习转换成分散的线上教学或远程教学,这给体育课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的“教”怎么体现?教什么?视频体育课教学,能否真正实现体育课的教学目的,是不是对所有教师和运动项目都适合?“疫情”下的体育课,教师重点是在“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和学生沟通,组织体育课学习、锻炼,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性和个性需求,提供体育课程方案。借当下疫情防控对身体健康的需求,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珍惜健康,学会自我约束、自我锻炼。
2.2“疫情”下体育课的关键,在“练”
学生体能的加强、健康的获得、运动习惯的养成,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没有勤练,谈不上体能的积累,技能的提高,谈不上运动行为习惯,更谈不上运动带来的乐趣。特别是“疫情”下,学生不出门或少出门,更加缺乏身体活动。居家的各门学科线上学习,只坐不动,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只能每况愈下,学生现在最需要的是“动”,是“练”,否则,“疫情”后返校会带来巨大的身体问题。
因此,要求学生“每天一节体育课”,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方案的实施充分体现了体育课的“勤练”。不仅达到居家练出体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勤练”促进养成运动习惯。
3.将“体育精神”融入体育教育,发挥“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
“疫情”发生后,对全国人民的生活、工作、学习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借助体育育人的优势,将“体育精神”融入课程,就是在“疫情”之下,在开展线上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认知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树立珍视和热爱生命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坚韧”、“拼搏”、“顽强”、“不言放弃”的意志应对“疫情”,这是人类面对困境、战胜困境的强大力量。也给学生在“窘困”下的居家锻炼享受快乐。
学生需要锻炼,需要团队,需要沟通交流,他们需要“体育”带来的延时满足感与延时快乐。发挥体育课“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给学生较好的心理素质面对突发“疫情”,让学生们更能体会到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的重要性与可贵性。
体育教学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现在将所有体育课程搬到线上进行就需要极大地改变传统课堂上的教授模式,不能一味地强调实践性。“体育育人”不仅能在课堂上教授技巧动作,还能传达体育精神与体育文化的内涵。疫情期间的网络教学首当其冲在于传递体育思想,将疫情、国民身体素质、体育课的具体知识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全方位运动,让学生更加重视自身的体育锻炼。通过赛制赛规、著名运动员的拼搏故事、经典赛事的讲解等等。如抗击“疫情”英雄钟南山院士,4月14日,在与中国女排前队长惠若琪连线时表示,“在我的一生里,体育锻炼对我的健康以及事业发展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体育已经融入到了他的整个生活,相伴相随。通过名人案例向学生们讲授居家健身的重要性,推广居家健身方法,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倡导疫情防控时期的健康生活方式,来充实学生居家隔离生活。取利避弊,创新高效体育课堂新方法。
4.体育教学要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迁移性
“疫情”下居家锻炼成为当下的困境,由于学生受条件所限,缺少居家锻炼身体的能力,想练习但却不知道怎么练?练什么?给学生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让我们反思,体育课不仅教会学生几项体育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技能的同时,内化学生的运动迁移能力,帮助学生习得到每项技能背后都可延伸和发挥,这种动作模式将会伴随学生一生。在疫情之下,体育教师去引导学生,自我选择适合自身的健身方法,真正地落实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5.结束语
虽然现在移动互联网体育教学模式刚刚全面开启,但正在变化的课堂现实已经充分向我们证明了其价值,实现“互联网 +智能”背景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创新要以学生为中心,使学生成为教学的推动者和参与者,积极运用移动互联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教学信息发送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要加强移动互联网的运用,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为国家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6.建议
在推动体育教育教学创新改革的时候,必须要以国家教育政策为基本方针,根据地方现有条件发挥特色优势。进一步落实我国高校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的各项专业培训,同时提高其对新教学模式的适应能力。加强对高校信息化现代化的投入,指导、培训、鼓励教师用创新改变的思维方式,不拘泥于现有视频教学资料,尝试将视频教学方法推广传播到更多现阶段高校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的日常教学实践中,进而形成理论规范的体育授课体系,大力宣传优秀体育教师的视频教学成果,开展各学科教师间的经验分享交流活动。打造精品课,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真正有所收获,并受用终生,从而实现对现有整体教学方式的优化。
参考文献:
[1]刘从梅.“互联网 + ”背景下高校体育“自主-合作-创编创新”模式研究[J].重庆与世界,2016(46) : 126-128.
[2]刘洋.“互联网 + ”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的创新思维[J].青少年体育,2016(12) : 10-11.
[3]滕育松,赵世杰. 网络教育技术应用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影响研究[J]. 体育世界: 学术版,2007(7) : 54-56.
[4]陶昌勇. 互联网 + 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 成才之路,2016( 9) : 25-25.
[5]许坤,李阳阳.“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体育,2019(5):110-111.
作者简介:姓名:吴岩;性别:男;年龄:1963.06;单位: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职称: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