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讲评课是阶段性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对大型考试的试题讲评,不仅可以检验上一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成果,还可以借助习题讲评,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成为一种能力,这很符合新课程要求。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之下,以前以老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被打破,现在更加关注学生能力的提升。所以,在历史课堂中,我们应该更加注意讲练结合的授课模式,在课堂上缩短自己的讲授时间,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力争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更加专注课堂,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学习目标:
掌握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做题技巧,训练学生的审题和答题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考试观,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培养他们在成绩面前不骄傲、在挫折面前不气馁的良好心理品质。
一、学习流程:
要求:针对自己的错题,找出错误的原因,是知识缺陷造成的,还是能力不足造成的,还是不良习惯造成的,还是心理素质造成的。用不同颜色的笔将错题彻底改正,能自己改的自己改,自己不能改的在小组内部寻找帮助,改错后仍然感到困惑的题目要特别标识,以便集体展示时寻求解决。力争在5分钟之内将所有错题改正并理解记住。出错较少的同学改完错后则重点研究一下与所考题目相关的其他知识点,试着自己出题考考自己,过一会儿也可以拿出来考考组内其他同学。
二、错因分析:
1.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2.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各阶段的原因”相关知识点识记不到位。
3.对于材料题分析思考问题角度不全,步骤不清晰。表述不完善,最后的表达式写法混乱。4.不会概括特点类题型。
三、分组研究、准备
要求:进行小组分工,然后分组进行课堂研究并做好展示准备。
需展示的题目:选择题1、4、5、8、10、11、14材料题26(2)、27(1)
提醒:一定要研究说出解答该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及解答该题目的关键、技巧,说出该题的解题思路,解题规范要求,并要联系由该题目所想到的其他相关知识。
四、交流、展示
要求:
1、现在我们一起将各个小组的研究成果进行集体交流,看看哪一个小组的成果让大家受益最大
2、提醒大家要注意倾听,找准机会可以质疑、补充
(一)由于知识掌握不牢固出错而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梳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各阶段的原因”相关知识点。
(二)选择题的答题思路
无论是一般类型的单个选择题,还是专题式选择题,都要审清2个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1、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等。
2、审清答题主题。答题主题就是指思维对象,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内容。审清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不同。
(三)变更问题 巩固提高
补充三道习题,把“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各阶段的原因”相关知识点再次加以练习。
五、点评提高
1、强调规范 避免反复出错
展示阅卷老师对每道材料题的问题小结,强调书写规范:段落化、序号化。
.png)
展示优秀试卷,鼓励学生见贤思齐。
2、习题归纳 类化思想方法
指导学生该如何作答特点类题型:
(1).抓不同点:首先要明确所要概括的历史概念前后类似事件的特点,然后寻找需概括的历史概念与这些概念的不同点。
(2).抓大趋势:历史特点概括的方向是要体现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时代特点,不能抓住一些细枝末节作为“特点”。
(3).抓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影响历史概念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很多特点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最后,通过一道高考真题,巩固特点类习题的解题技巧。
教学反思:
即使是试题讲评课,也不能排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我们在讲评试题时,不能一味地给学生对答案,要鼓励学生参与思维,在操作上要积极引导,允许学生对答案进行辩论。只要有新意,我们就应该肯定,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对试题的全面认识,让试题讲评课的教学也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试题研讨的实践中,通过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合作,形成全方位的合作,使课堂气氛处于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状态之中。这样的试题讲评课堂教学有别于传统的以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不在拘泥于某种固定不变的程式。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教师在讨论过程中应起的作用,应由过去主动地讲,变成“被动”地听,然后用寥寥数语在节骨眼上给予启发、点拨,使学生产生柳暗花明的感觉。师生之间的交流、多向合作也使学生感知了知识,同时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升华,发挥了学生思路开阔、敏捷灵活、勇于探索的优势,在思维的撞击中相互启悟,相互开拓,也弥补了其贫乏的历史知识,改变了其传统的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最后,在补充的类型习题练习中,教师应该提前设计好习题,并有机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听”和“习”结合,教师的“教”和“查”挂钩,就能活学活用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改善学生学习的方法也是一个有益的启示,从而达到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作者简介:
耿亚茹,女,汉族,籍贯:山西运城, 生于:1985-12,职称:中小学一级教师,学士学历,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