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第9课 法国大革命的捍卫者拿破仑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期   作者:王圆
[导读]
        关于“史料教学”概念的界定,有学者认为,是“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注重史料的运用,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史料进行处理,使学生自主地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教学流程的建构
        我认为,史料是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载体,它服务于历史课堂,是历史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基于史料的教学应该是有趣味浓度、思维深度、学术厚度和价值尺度的“四有”教学。因此在史料择取与运用环节,教师应广泛涉猎多种史料,本着“删繁就简,去伪存真”的原则,对史料进行精细加工,从而营造新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浓厚兴趣与思考。基于史料教学要充分发挥史料的有效价值,才能达成其预期目标。因此,针对史料的问题设计尤为关键。有效的问题设计不仅能激发史料的最大效度,还能提升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对史料的择取和问题的设计,都离不开主干知识:在史料内容的呈现上,主干知识或显或隐;在问题设计的导向上,主干知识有舍有取;学生在信息获取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不断实现对主干知识的迁移
        与反馈。综上言之,基于史料的教学是历史教学的完整过程,它依次包括史料择取、问题设计和迁移反馈三大环节。总的说来在史料择取中完成情境营造,师生在问题设计中进行思维交互,学生在迁移反馈中实现素养达成。
        下面我以历史岳麓版选修四:“第9课 法国大革命的捍卫者拿破仑”一课为例,史料的运用具体流程如下:
问题:  从以下史料中分析拿破仑上台的原因?
材料一 “怡巧拿破仑这个科西嘉人做了被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法兰西共和国所需要的军事独裁者,这是个偶然现象。但是,假若不曾有拿破仑这个人,那么他的角色是会由另一个人来扮演的”。
——恩格斯
材料二  热月政变后,法国政局依然动荡不安。新的反法联盟。又开始大兵压境。许多人期盼出现一个强大政权,对内建立秩序和实现稳定,对外实现光荣的和平。拿破仑成为他们的希望。
恩格斯认为拿破仑上台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你认为拿破仑上台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课内容是岳麓版选修四第9课内容,拿破仑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政治家、军事家,拿破仑对欧洲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教材里关于拿破仑上台的原因介绍的比较少,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课标里要求学生掌握“时势造英雄”的历史唯物史观。为了突破这一知识点,我择取了相关的史料,从细节着眼,根据文字史料进行连串的问题设计,如:恩格斯认为拿破仑上台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你认为拿破仑上台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学生自己解读史料,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拿破仑上台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结合的产物,从而得出的结论是:时势造英雄!接着学生再分析材料二:为什么会是拿破仑呢?因为拿破仑具备优秀的政治军事才能,拿破仑出现的恰到好处。试着找出答案,最后,与老师进行交流,思维交互,进而实现史料实证学科素养的达成。
二、基于史料的教学与学科素养
笔者认为,基于史料的教学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科素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二者都服务于历史课堂。教师在史料择取、问题设计和迁移反馈的过程中实现素养的达成。而素养的达成离不开素养的导向,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核心素养的三个重要维度,并以此导向“史料教学”。有了素养导向的“史料教学”,就能最大效度地实现史料与教学的有机融合,进而发挥史料的最大价值。

二者逻辑建构如下图所示:


史料择取   ←  问题设计   →        迁移反馈
素养达成
史料教学                   ↓                         学科素养
(教学手段   ←  素养导向   →   (教学目标)
价值观念           必备品格                 关键能力

在本环节,我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引导学生对材料三、材料四的内容进行精细分析:拿破仑称帝是否意味着法国回复到了大革
命前的封建专制统治状态?
材料三拿破仑在1808年正式创立帝国贵族制度,据统计,在帝国贵族中,旧贵族出身的占22.5%,资产阶级出身的占58%,其他阶级出身的占19.5%。进出宫廷的公卿、侍臣、宫女与旧贵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人本身就是几代的贵族……在拿破仑任命的省长中,出身贵族的到1814年达到43%。
                                                  ――(摘编自《从高卢到戴高乐》)
材料四 在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显著的发展,开始更多地采用了机器生产。到1812年,国内已有200多家机械纺纱厂。1811年,工业生产总额比1789年提高50%。在农村由于消除了封建关系,农业发展也很快。……城市的资本又纷纷向农业渗透,加速了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王铭《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帝国》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拿破仑称帝表面上看来,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但从材料三解读看来,拿破仑政权中贵族、资产阶级出身占多数,足以说明这个政权的建立是资产阶级政权,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从史料实证的角度看,材料四中的史料从经济角度论证了拿破仑政权的建立推动了法国资本主义的显著发展。这段材料进一步论证了拿破仑政权是一个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综上所述,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史料的处理环节上应该以学科素养为导向,在“史料教学”的基本流程中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达成。

三、基于史料的教学困惑与展望
我听过不少公开课,很多老师十分注重史料的运用,教学过程中大量堆砌文字史料,学生疲于应付,史料的价值无从体现。在问题设计上,形式单一,缺乏深度,甚至与主旨脱离,这些都是“史料教学”中常常出现的问题。由此可见,教师对史料的取舍与运用应该慎重应对,若取舍不当,运用不明,甚至流于形式,课堂的实效就会大打折扣。史料运用是“史料教学”的核心环节,因此,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用精用妙每一则史料,才是当下以及今后历史教学的重要课题。我认为,史料运用是有效信息获取的过程。学生通过阅读,获取史料中的有效信息后,才能进行问题的预设,这是史料运用的基本前提;史料运用也是知识迁移的过程。我们在课堂中就史料中某一现象进行梯次设问,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在历史解释中完成知识的迁移,这是史料价值充分发掘的有效方式;史料运用更是思维交互的过程。师生对话是课堂上史料处理的基本方式,师生在对话中实现思维的相互碰撞,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的能力。例如:
材料五“当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奴役欧洲许多早已形成的、大的、有生命力的民族国家的时候,法国的民族战争便成了帝国主义战争,而这种帝国主义战争又反过来引起了反对拿破仑帝国主义的民族解放战争。” 
                                                 ——摘自[法]拿破仑《给儿子的遗训》
   在这段材料中,学生获取了“拿破仑的帝国主义战争引发了民族解放战争”的关键信息后,顺着这个思路,我再进行设问:如何看待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失败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学生结合材料进行反馈,然后就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逐层递进,最后让学生认识到拿破仑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历史教学的史料素材浩如烟海,如何在教学设计中择取有学术权威,有课程关联,有情境空间的史料,是考验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表现。“史料教学”所呈现的史料应该多样的,这样才能从不同视角丰富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同时,教师所引用的史料不应局限于书本,还应该有现实的生活,比如身边的文物、老者的口述,等等,这些亲近生活的史料更能启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获得更多的历史感悟。

主要参考文献:
1.孙国兴.教育理论与实践[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117.
2.林文峰: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J]学周刊.2013.(2).
3.埃米尔·路德维希:《拿破仑传》.
4.刘静婧:《浅析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考察与培养》2017(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