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0期   作者:李华
[导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各大中小院校都开始相继吸纳使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大力推进,各大中小院校都开始相继吸纳使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式,以保障教学工作的高效展开,尤其是初中教学阶段,作为高中前最重要的过渡关键期,初中各门学科教学质量的把控及提升,关系着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学习心态的变化,因此,以初中地理为例,在根本上提升学科的教学效果,才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初中;初中地理;地理教学
        前言:
        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地理教学,学生难以培养学习兴趣,学习态度较为被动,无法有效的养成良性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主动性,需要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改变原有的机械化讲授模式,增强学生的学科实践性,积极的结合学生性格特点挖掘学生的兴趣点,从学生兴趣点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从而培养学习能动性,提升地理教学的教学效率。
一、初中地理探究性教学的问题
        在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上课模式仍然是以教师的讲解内容为课堂章节授课核心,学生在被动的学习情境里进行知识的汲取消化,难以在抽象思维中将所学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内化解读,学习方式过于刻板,久而久之,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自我驱动力不足,不仅是学科学习的兴趣值趋向于无,地理教师的教学质量难以提升,还会导致学生对于课堂所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的关联性理解欠缺,难以在实际生活过程中将知识点进行科学、合理的结合运用,实现不了应用衔接,这也意味着学生本应在学校接受系统化整体教育,培养自身对社会生活的拓展实践能力,助力人生发展,构建全面思维品质,结果却是将所学知识死记硬背应付应试教育背景的考试所需,难以活学活用,对于知识的理解局限在教材课本,以考试重点为学习方向,形成为了考试而学习的恶性循环,教师更是基于考试、升学的考量,忽视教材挖掘,对于教学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流于表面,使学生难以建立课内外知识巩固、探究的高效融合。
二、初中地理探究性教学问题的对应解决措施
(一)结合生活实际,挖掘学生学习驱动力
        在初中阶段的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要想提升地理学科教学的教学效率,需要对于生活实际与课本内容的关联性引起重视,结合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特点、心理特征等,从生活实际入手,结合生活化定向提问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日常,在细节观察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真正做到学生学在前,教师教在辅,有效的保障课堂教学知识点可以落在实处,助力学生深化理解,将知识与生活高效衔接,在根本上逐步磨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主动性,挖掘学生学习内驱力。比如:在学习《天气》这一课题,地理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对于雨天上学路的观察,如“有同学觉得下雨天与晴天比起来下雨天更脏乱吗?”、“同学们喜欢下雨天的空气环境吗?”等,引导学生轻松发言,再结合学生的发言引出关于天气的教学重点及难点,灵活的将知识点借助实际生活的体验进行讲解传授,实现地理学课的探究性教学价值。
(二)创设问题情境,推进探究性学习
        初中阶段的学生以活泼好动居多,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活跃课堂气氛,带动班级学生在良性的教学氛围里进行集体情绪传播,从而逐步影响每一位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并在提问和发言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助力学生学习难点及学习困惑得到及时的疑惑解答,并且,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设置课堂问答环节,不仅可以推动学生积极融入互动环节,深化学习效果,还可以帮助教师在问答环节的反馈中适时调整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在根本上提升教学质量。

因此,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于教学知识点的拓展理解可以针对性的设计几个稍具迷惑性的问题放在最后进行反向提问,鼓励学生结合问题开动脑筋,思考、探索,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关知识的深度解读。比如:在学习《地形图的判断》这一课题,地理教师可以结合课后题引发学生讨论,并在学生讨论后邀请一位学生总结做答,鼓励学生的回答态度,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开展班级小组合作
        初中阶段的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地理教师的教学问答环节,地理教师也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固定的地理知识兴趣小组,持续拓展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每个小组5-6人,结合学生的差异特点,将学生打乱分配,使学生可以在日常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加入问答环节,也可以在课下时间自由探讨延伸地理知识,将地理知识学习的巩固深入每一个细小环节,并且,以小组为单位的互助学习也可以使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个兴趣小组里实现思维的碰撞,助力学生个性化发展,使学生之间通过良性的优势互补,提高彼此之间的配合能力、协作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在自主的话题延伸里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志趣可以不断互相激励、正向效仿。比如:学习《非洲地理位置》这一课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地图从经、纬度,海陆位置等方面分析非洲的地理位置,做出小组简报,由小组代表进行简报展示,不仅可以使教师了解各小组的学习探究结果,还可以使学生更全面的结合教师检阅反思自身不足。
(四)结合多媒体教学模式
        当代网络生活模式中学生与教师相比较,对于网络的依赖度更高,地理教师结合网络特性,应该积极引入更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视角找准地理教学的课堂切入点,比如:在学校原有的投影仪、幻灯片基础上,引入课程教学现场连线,短视频教学,影音资料教学等,使地理教学的教学形式更加贴近学生视角,地理教学的内容也更为生动、直观,抓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并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下意识的地理好奇心,在潜意识中跟随教师的教学节奏进行思考探究。比如:在学习地球运动这一课题,教师可以以学生更感兴趣的“NASA”为话题引入进行课程教学,准备好相关的课题视频材料,利用视频展示向学生演示地球运动的过程,帮助学生灵活的学习理解相关知识点,并在视频展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构建网络讯息筛选、过滤的能力,使网络平台成为学生学习的一大助力工具,而非学习兴趣转移的罪魁祸首。
(五)拓展第二课堂,引导课外探究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不应该将知识的解读空间局限于教学课堂,而应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重视知识的深度挖掘,多元拓展,因此,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需要重视地理知识第二课堂的有效延伸,引导学生学习课堂教学之外的地理相关,贴近生活实际丰富自身,认识到地理知识在生活应用中的实际价值。比如:地理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定期组织一些校外实践课程,带领学生一起进入大自然,展开实地的考察探索,通过实地勘测、观察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实践探究能力,如:“地貌勘察”主题活动,学生在亲身体验过程中,通过勘测数据对于知识点的学习产生直观的理解运用,可以结合实践现场对于知识的学习加以二次巩固,构建较为深刻的学习关联记忆点,以实践报告的形式进行学习汇报时,不仅不会像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写无可写,内容空洞,还可以结合实践探究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升地理学习的学习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工作开展中,使用探究性教学法,需要地理教师首先树立正确的探究性教学方式及教学理念,加强教学过程中关于地理知识的深度开发,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进而保障地理教师教学过程中地理知识体系的科学讲授,实现生活与知识的深度融合,探究地理的学习层次,最终提升地理学科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利云.浅谈信息技术促进初中地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0(14):103-104.
[2]宋建.浅谈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中进行探究性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9(32):134-135.
[3]周晴晴.探究式学习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9(08):62-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