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期对各项工作提出新要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德育工作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德育路径和方法。教育是百年大计,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与教育有莫大关系。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是理论学习与综合实践相结合的阵地,这为第二课堂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时代背景,因此提升第二课堂的德育实效性是时代要求。第二课堂德育化进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本文主要对创新第二课堂德育路径展开论述,确保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在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前提下,与第一课堂和谐发展,成为大学生思想道路的新旗帜。
关键词:关键词:第二课堂;德育;创新
德育目标是将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它是一种实践教育,在道德实践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内化为个人的品质。德育路径不是唯一的,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与时代背景和学生身心特点相适应。
一、当今大学生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创新意识相对较强,但容易喜新厌旧、见异思迁;自我意识强,缺乏团队协作精神;心理素质差,受挫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自主能力强,渴望快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综合实践。
二、大学生德育工作状况
高校思政课堂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属于第一课堂,基于当前的时代趋势和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仅靠第一课堂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对快速转化理论知识到综合实践的强烈渴望,显然第一课堂无法达到要求,而第二课堂活动满足了大学生的这种需求,为第二课堂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契机。何为第二课堂呢?它是一个相对概念,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它是学校在教学计划之外开展的各种具有教育意义活动的总称。高校第二课堂补充和拓展了德育第一课堂教学上的空白,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此,我们依托第二课堂实现对职业院校的德育功能完善和创新。
三、大学生德育工作基本要求
(一)德育工作基调与党的路线方针保持一致
中国正取得前所未有的成绩与发展,向着美好生活发展,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注意自己的思想教育是否完善。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认清形势,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保持高度政治敏锐性,保持鲜明的政治本色,讲政治、顾大局,与党的路线方针保持一致,用实际行动维护国家利益。
(二)德育工作要求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相适应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提升大学生素质修养的有效途径。面对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问题,针对目前大学生思想问题情况,抓主要矛盾,精准定位问题,从而更深刻的探讨并解决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四、关于对大学生第二课堂德育工作的策略认知和思考
(一)加强并改进高校大学生的德育工作[1]
当前形势下,如何提高大学生德育水平,探索符合当前形势的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是一项重要课题。中央十六号文件指出,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进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可以体现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就会目标明确,就会产生奋发图强的思想。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民族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而第二课堂恰恰迎合了这种理念,第二课堂做为思想教育的新探索,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其最终目标是把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这就要求大学生落实到位。
(二)组织开展激发学生兴趣爱好的实践活动
拓宽德育路径,寻求创新载体,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不应只局限于第一课堂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早已达成共识,第二课堂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别开生面的形式体裁为德育工作开展提供了基础,但是,在活动设计上应该更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兴趣爱好,这样设计更能激发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从而因引起共鸣。
(三)建设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涵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这三方面的文化为学校树立起了一面绚烂的文化墙。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构筑理想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魅力,体现整体的精神价值取向,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2]。
(四)创新第二课堂德育路径,建立德育工作保障体系
1.构建健全的“第二课堂成绩单”评价体系,及时对学生评价
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以理论、实践、活动为评价内容,真正完成“第二课堂成绩单”评价机制[3]。建立第二课堂学生成长评价体系并通过网络管理系统实现对活动项目的审核、监督、测评的认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适当降低学生参加活动的条件,调动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老师学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及时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2.将理论知识寓于综合实践中,学习方式多样化
第二课堂拥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和内容,集娱乐、趣味、知识、自主和实践等性质于一体,但大部分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这些优势,还是以第一课堂的模式为主,形式单一,因此要创设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多将理论知识寓于综合实践中。
3.因地制宜,第二课堂活动切入点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
第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性,如何取材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及兴趣所在,联系他们的生活经验,设计恰当的情景,把学生引入研究的问题中,这样学生会主动参与进来,充分调动了积极主动性。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第二课堂活动等相关主题,为广大学子参与活动提供了一些参考与借鉴,通过思政工作的优化和改进实现对大学生的教育,使其能够全方位培养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诸如体育竞技比赛,书法竞赛,歌唱比赛(体育类活动增强了当代大学生的体质;书法音乐类等活动为其提供了展示自身特长的平台)第二课堂活动的实施,不仅丰富了当代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从而使其在思想成长、志愿服务、实践实习、技能特长等各个领域都有所涉猎,并且对于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自主创新能力也是有所帮助的。新时代背景下要求必须创新第二课堂的德育路径才能更好实现德育化过程。
参考文献:
[1]王炎斌,崔超.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障体系的构建[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4)
[2]周豪.良好校园环境对提升大学思政教学的作用探讨[J].智库时代,2019(43)
[3]刘彩琴,任源,祁凤华.新时代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德育化探讨[J].职业教育,20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