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意识对人们行为活动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进行学生思维的激发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改进,在新课程的实施背景下,教学工作者应站在更高的角度进行教学分析,尤其是针对逻辑性较强的理科课程而言更为关键。在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进行学生思维的激发需要教师从多角度着手,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提升自身的化学能力。本文将围绕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中进行学生思维激发的有效策略展开详细论述。
关键词: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学生;思维激发
一、善于提问,以兴趣促发展
化学知识大都比较抽象,需要实验体验观察,学生自身需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才能自我沉淀,当然不可忽视的是教师的影响力,大量的实践表明,单一性的讲解无法让学生快速的进入学习状态,同样也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要想实现学生思维的激发需要从兴趣着手,教师可以通过趣味性提问来引导学生去思考,对于青春期的学生而言兴趣的作用力不可小觑,教师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问题设计,让学生自发的参与讨论和学习,在化学教学中引入更多新颖的话题,可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小活动来活跃课堂氛围,通过学生的切身参与,学生对于该知识点的理解也会更深刻。
二、进行教学生活化的转变
学以致用是开展教学活动最为根本目的,生活化的转变是体现化学教学价值的有效途径,从古至今,很多的生产活动都需要化学知识的支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的激发也需要通过生活化的转变来实现。如:“为什么铁会生锈?”“水有几种状态?”“石灰为什么遇水变热?”酸碱如何中和?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观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应用它,只要我们平时勤于思考,并能随时发现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并鼓励学生自己在实际应用中去思考解决。这样不仅能够巩固了所学的化学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知识应用能力,进而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三、运用多媒体营造适合的环境,激发和引导学生思维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创建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如果师生关系不和谐,甚至发生师生冲突,必然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而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要靠教师“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还主要体现在课堂上。在课堂上教师要做一位民主的教师。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恰好对我们建立民主高效课堂起了很大帮助。在课堂上,恰当运用多媒体可以创设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可以利用多媒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师生互动平等,推动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2、营造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探究的氛围
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地探究问题,良好的探究氛围是必不可少的。要想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就必须以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情绪饱满、热情洋溢。尊重热爱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给每一位努力探究问题的学生以鼓励,让学生如沐春风。这样学生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就必然对所探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的主观原因。兴趣作为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既能充分发挥其对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作用,又能通过声音、图像、动画把所学知识难点设置铺垫材料,使之简单化、形象化。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或设置铺垫材料把复杂的化学问题转化为符合学生认知特征的实际问题,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鼓励质疑培养学生学生思维能力
古人云:“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质疑常常是培养创新思维的突破口。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全对的。真理有其绝对性,又有其相对性,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其可推敲之处,鼓励学生大胆怀疑书本,引导学生发表独特见解,这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批判思维能力密切相关,教师应十分注重这点。
四、总结
初中化学教学对学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创造力的要求较高,进行思维激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帮助学生在正确化学思维下提高学习效率,轻松的完成学习任务。化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思维激发应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学实践中逐步渗透,并围绕提升学生能力来展开,如此方可更好的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应有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浅谈中学生化学思维的培养[J].祖国.2017(01)
[2]陆清远.试论中学生化学思维的形成与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