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在日常教学和测练中引导学生解读史料呢?(一)审题干。一看时间、空间、人物,以此来界定答题的时空范围;第二找出关键词语,明确史料的核心观点。(二)审选项。要求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三大要素。第一要素:是否符合题干(史料),第二要素:是否符合逻辑,第三要素:是否符合史实。
关键词:材料;理解;审题;三大要素;核心素养
今天是一个大数据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网络中搜寻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当然包括我们历史学科各种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的介绍。比如我们在网络上搜寻“历史全国卷高考选择题解题技巧”,可以出来几十页的搜索结果,浏览之后发现,大多是按照不同的题目类型在进行介绍,比如: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解题技巧、图片型选择题解题技巧、图表型选择题解题技巧、原因型选择题解题技巧、比较型选择题解题技巧……介绍得非常详细,但是作为长期战斗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看来,这些方法技巧,未免太过繁杂了,对我们的学生来讲,太多的方法和技巧反而成了一种负担。那么,是否可以有更加简单有效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来解决问题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非常清楚地认清一个事实!
一、全国卷历史高考到底怎么命题?
新课标全国卷以能力立意为核心,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隐含着“材料第一,论从史出”的命题原则,强调对题干史料信息的提炼和运用,即对相关史料的解读能力。
从近几年全国卷历史选择题可以看出,其中的一大特点,就是材料,题干都是一些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因此,对题干史料的的解读,并通过史料快速准确提取信息是最重要的能力,也是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所在。
搞清楚这点之后,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史料解读能力的训练,以此来相应提升学生选择题的解题能力。
二、如何以史料解读能力的培养来提升选择题解题能力
在本人看来,根据全国卷的特点,我们只要把握好一个基本原则——“材料第一,论从史出”,即对史料的解读!因此,解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紧紧地解读好史料,从史料提炼的信息点中获取解题所需要的史实信息!
那么如何在平时的教学和测练中引导学生解读史料呢?下面就以历年高考选择题为例,来进行简单的说明。
(一)审题干
怎么审呢?一看时间、空间、人物,以此来界定答题的时空范围;第二要找出关键词语,明确史料的核心观点,在日常教学中,我都要求学生阅读题干后,把题干史料用一句话概括其核心观点。这是做全国卷选择题的一个大前提,后面我们一切的判断标准,都是基于这个大前提,即基于题干史料的核心观点!
除此之外,在题干的阅读理解中,要特别注意一些体现出题者意图的“提示”,最为常见的提示有如下2种:
1、“阿拉伯数字”
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是很容易看到的信息。在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就是解题的钥匙。因为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不是年代,就是与答案有关的数据。
例如:(2019、全国1卷)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
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在此题中,题干史料中提炼出的信息是:1915-1918年和1919-1922年2个关键的时间数字,在这2个时间段中关于“民主”,“科学”,“革命”三个词语出现次数的变化,由3个词语出现次数相近,到1919年后“科学”与“革命”2个词语出现的次数要远多于“民主”一词。1919年这个时间数字成为了一个关键,可以推导出可能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新文化运动后期或者是五四运动有关。根据1919年这个时间节点和史料中体现的“民主”一词虽然减少,但仍然有存在,不能判定“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因此判定C选项错误;根据1919年这个关键数字,我们可以推断出,中国社会此时的主要矛盾自从1840年以来,一直是本国的封建统治和外部的帝国主义侵略,到1919年,这个主要矛盾仍然没有改变,因此可以判定D选项错误;根据1919年这个时间,我们可以判定,此时国共合作的国民大革命还没有开始,因此判断B选项错误;根据1919年这个 时间信息,可以推导出,因为一战结束,中国人民对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产生了质疑,所以“民主”这个词语的次数出现了明显减少;同时因为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宣传无产阶级的革命理论,因此“革命”一词出现的次数大幅度增加,因此我们可以推断是由于“新主文化运动流思想发生转变”,判定A选项正确!
根据史料中的关键数字信息,1919年,推导出相关的历史史实成为了我们此题解题成功的关键一步。因此,善于发现题目史料中的数字,是帮助我们解题和判断选项是否正确的一个关键点!
2、标点符号
大家知道在汉语言的表达中,标点符号占重要地位。我们历史史料中有三类标点符号是需要我们重点关注的。一是括号和书名号。括号在历史选择题中的出现往往是用来解释说明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书名号的出现意味着史料的出处已经告诉。史料的出处了解了,史料的作者、作者的立场等许多问题就得到解决。二是引号,历史选择题中出现的引号,要么就是关键信息,要么就是强调的学科术语。三是省略号,一般省略号后面的都是跟解题有关的重要文字史料,要是无关的直接也就已经省略完了。在史料中运用标点符号的知识,进行快速解题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例如:(2017、全国卷1)30.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在此题中,题干中提炼出的信息是:1943年,国民党禁止刊载一些“谬误名词”。从这些带引号的名词中,我们可以发现的规律是都跟为了打击中共有关。那么把握了这些关键信息,再结合1943年这个时间点,我们就可以判断出这是考查抗战后期,国名党态度由积极抗战,转变为积极反共,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名党的一党专制,由此正确答案D,就可以非常清楚的判断出来了。
(二)审选项
要求认真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三大要素。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三大要素必须是按照顺序来思考和运用的,不能颠倒顺序。
1、第一要素:是否符合题干(史料)
即被选项必须是符合史料的核心思想!这是选择选项是考虑的第一要素!选项内容必须是出自史料,从史料概括出来的核心思想,而不是我们根据史料判定时间或者事件,再根据所学知识去选择选项!
例如(2017、全国卷1)31.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在此题中,我们根据题干的史料,概括出史料的核心思想是:认为从罗斯福新政开始,计划和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史料核心思想概括出来后,我们就可以首先排除B、D这2个选项,完全跟史料内容无关。根据报告的主旨就是肯定这种2种手段相结合的趋势,而不仅仅是肯定罗斯福新政加强干预的手段,由此可以排除A选项,进而推断出是主张要摆脱传统的社会主义采用计划手段,资本主义采用市场手段的传统经济模式,肯定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这种新趋势!判断出正确选项是C!
在这个解题过程中,我们只要牢牢把握好了史料的核心思想,就可以比较容易的判断出正确的选项了。
2、第二要素:是否符合逻辑
这是我们做选择题时要考虑的第二要素,即在理解把握了史料的核心思想之后,当出现2个甚至更多的选项犹豫、徘徊不定时,我们此时需要考虑的就是,哪一个选项是根据史料核心思想必然可以推导出来的结论,跟史料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的;哪一些选项是超出了史料思想,跟史料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的。
例如(2017、全国卷1)34.
.png)
图4
图4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在此题中,我们首先就是根据题干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概括出史料的核心思想是:美英法等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听到斯大林时期苏联水力发电站建设的消息,气的跳脚了。史料并未体现对苏联的武装干涉,因此首先可以排除A选项。根据史料核心信息,我们无法必然推断出这个时间是在二战期间,因此C选项,不符合我们所说的第二要素,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那么剩下的是B、D选项中,我们对比可以发现,都讲到了帝国主义包围或者遏制中,苏联的发展,区别在于B选项讲的是苏联实现了工业化,D选项讲的是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而史料核心思想仅仅是苏联建设水力发电站,并不能得出苏联实现了工业化的结论,因此B选项与史料也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只能说明苏联的经济建设在进行,苏联经济在发展,由此推断出D选项与史料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正确选项应该是D。
3、第三要素:是否符合史实
这是我们做选择题时最后一个要考虑的要素,即在考虑了前面2个要素之后,最后考虑是否符合我们所学的历史史实、时代特征。
例如(2016、全国卷1)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在此题中,首先我们根据题干,概括出史料核心思想:19世纪中期后,中国处处都有洋货供应,即大量洋货进入中国市场。在此题中,首先根据第一要素是否符合史料,根据史料的核心思想,讲的并非中国关税主权的丧失,我们可以推断A选项是错误的。再根据所学史实,19世纪中期,中国并不存在B、D选项的现象,史料核心思想也无法体现自然经济被取代,中国市场主动开放,所以B、D选项也是错误的。再看C选项,民种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史料核心思想体现的是大量的西方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满足中国民众的需求,由此可以推断出体现了中国民众与世界市场联系的日益紧密,因此,正确选项是C。
以上是本人在日常教学中,为了更好锻炼学生选择题的解题能力、解题技巧,教导学生做选择题的三大要素,也可以说是做选择题的三大步骤,这三大要素是必须按照第一、第二、第三的顺序来进行,不能颠倒。在学生的日常训练和使用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往往把第一要素(是否符合史料)和第三要素(是否符合史实)的主次关系颠倒,往往会出现只看到史料体现的时空观或者事件,进而根据所学史实在推断四个选项哪个是符合了所学史实,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和选择。因此,我们在引导和培养学生做题技巧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注意提醒和引导学生,必须根据史料核心思想来做出判断和选择,而不是简单的根据所学史实!
根据全国卷命题 “材料第一,论从史出” 的基本原则,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和训练中,必须是重视新材料、新情景的运用,时刻注意引导和培养学生关注材料,理解把握材料,重视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快速准确提炼信息的能力(即解读史料)。在全国卷的考查中,谁能更好地把握解读材料,谁才能“得天下”!
参考文献:
[1]徐金超;以“史料实证”为中心的专题教学例谈;历史教学;2016年第13期
[2]郭建强;基于高考试题分析的高三历史复习方法探究;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