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特色课程建设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7期   作者:高梦如
[导读] 近年来,为了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人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很多学校积极开发建设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特色课程。

重庆市潼南区朝阳小学校 高梦如  402660

摘要:近年来,为了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代人才,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很多学校积极开发建设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特色课程。学校特色课程以核心素质培养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个性化、人文化的特色课程,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不同层次需求,促进学生的终身成长,让学生拥有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和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 ;特色课程
        随着课程改革地不断深入,许多中小学立足本校特点研发基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学校特色课程。我国台湾学者蔡清田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指统整的知识、能力及态度之素养,能积极地适应个人及社会的生活需求的素养,可见学生核心素养是未来生存和发展最为关键的能力和素养,是面向未来生活挑战的必要素养。
        1.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一词最早可追溯到60年代美国教育改革时期,它的英文名称为“key conpetencies”,可翻译为“关键能力”或者“核心胜任力”。后来这一教育理念传入我国,对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各素养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在不同情境中发挥作用。
        2.特色课程落实核心素养的着力点
        为了弥补国家和地方课程在课程设置上的不足,也为了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提出“多元异彩”的特色课程理念.以“多彩”为载体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多彩”指精彩、“姿彩”和“异彩”。“精彩”代表学科课程;“姿彩”代表活动课程;“异彩”代表生活课程。在课程的实施方面开设了基于语言和人文要素的“朗朗读书”和“美丽家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基于艺术与审美要素的“动手即美”和“秀我风采”社团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培养健康的审美价值、艺术表达和创意能力。姿彩课程的开设重在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核心素养,发展学生特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



        3.特色课程建设意义和价值
        3.1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学校自主研发特色课程不仅体现了一所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更重要的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国家课程是基于全国大背景下制定的课程,有其科学性和宏观性的特点。但是国家课程的宏观性决定了它不可能和各省市各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也不能满足不同地区学生的发展需求。特色课程是有针对性的、是个性化的。它与国家课程是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黄金组合。特色课程拓宽了课程开发的维度,学校在特色课程开发过程中可以调动当地社会、学校和教师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发展需要的特色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新时代学生的发展需求绝不停留在学习文化知识上,还包括精神、情感、健康、创新等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特色课程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对以上素养培养的要求。例如笔者所在学校从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健康生活三个维度开发特色校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健康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艺术表达和创意创新能力,培养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自主选择特色课程,发挥自身学习特长,从而促进个性化发展,增强自信心和实践能力。
        3.2提升学校办学特色,増强学校的生命力
        一所学校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就会失去核心竞争力。每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底蕴都是不同的,学校结合本校办学理念创办的学校特色课程是学校文化的象征,是学校的一张特色名片。特色课程是学校根据本校的师资条件和学校特有资源自主研发的优质特色课。建设特色课程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综合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学校的生命力。面对各学校激烈的竞争,特色课程能够从内在激发学校的生命力,推动学校不断创新发展。特色课程的建设是师生共同努力的成果,学生和教师在特色课程中个性和专业都能得到成长和发展。同时特色课程的建设会随着学校的发展、学生需求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而不断创新课程体系。特色课程能动员学校每一个人参与建设,积极地解决问题。学校也会因为特色课程的建设在创新中不断保持发展活力,营造和谐文化氛围。
        4.结束语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贯穿学生学习生涯的始终,核心素养如何向具体的学科素养转化,并能更加具体形象地融入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课程目标里,我们还在摸索和实践,还需要不断积累、沉淀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吕晓蕊.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建设[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6.
[2]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窦桂梅,汤卫红.核心素养的学校应答: 以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为例[J].中国德育,2016(1):32-3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