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现代科技社会的发展,科技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也变得越来越普遍。近年来水稻机插育秧技术在水稻栽种中广泛使用,其优点也愈加明显。例如机插育秧后的秧苗会显得均匀整齐、高度一致;成熟后的秧苗会显得秧叶饱满、根部发达。水稻机插育秧技术能够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节省人力物力以及成本,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深入分析水稻机插育秧技术,希望给相关专业人员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水稻;机插育秧;高产
1水稻机插育秧技术的优点
1.1促进水稻高产稳产
水稻机插育秧技术在无数次实践中被证明能够明显地提高水稻产量。一方面,机插水稻所播种的秧苗可以使用产量较高的迟熟中梗水稻,成熟的机插育秧技术能够根据插秧地的气候等环境条件来保证水稻的生育阶段与其相适应;另一方面机插技术对于秧苗间距和高度的控制也使得每株秧苗都有着足够其生长的位置和深度,保证了秧苗能够充足的吸收水分,确保了高产栽培中所要求的稀疏种植、栽种深度较浅的要求。通过这两个方面,水稻机插育秧技术能够很好的保证稳定以及较高的产量。
1.2促发省工节本,提升作业效率。
水稻机插育秧技术的优点还体现在能够有效地节省人力,缩短人们劳作时间。数据显示,人力栽种秧苗只能达到每天1到2亩地,但如果通过手扶插秧育秧的方式来播种可以达到每天15到20亩,而乘坐式插秧机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播种效率到每天40到50亩。通过使用插秧机来播种对插秧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是显而易见的,同时这种高效省时的方法也非常便于操作,适用于错过育秧季节进行播种但想赶上育秧进度的情况。
2机插秧苗基本要求
考虑到水稻高产相关要求以及机插育秧技术的特点,插秧机技术所栽种的秧苗也应该有所限制。首先要求秧苗根系发达且每株分布较均匀;其次秧苗本身没有病虫害;满足这两个要求,才能基本保证被播种的秧苗适合机器栽种并且能够满足较高产量的要求。此外,对秧苗载体也有着相应的要求:
(1)由配置过后的泥浆形成的营养土通常被用作机插秧所需要的秧苗的载体, 营养土载体的秧块的根系要盘结成如毯状的样子,这样便于秧苗能够更好的汲取养分。同时对秧快的尺寸也有要求,尤其是在秧块的宽和厚度上:秧块过宽(大于28cm)会出现秧块卡在秧箱内的情况,这样机器可能会漏栽秧块;同样的秧块也不能过窄(小于28cm),同样可能会引起机器的漏栽。秧块厚度也要控制在2cm左右,较厚或较薄都会对秧苗造成伤害。为了满足对秧块长宽以及厚度的要求,可以使用标准的软盘来尽可能的让秧块尺寸达到要求。
(2)机插秧苗群体应该选用质量分布均匀,根系牢固发达,秧苗根部带土的厚度在2cm到2.5cm且厚薄均匀的秧苗。此外秧苗还应当满足其单株的白根量较多以及根部的秧块牢固的要求,来减小秧苗根部将受到的机器栽插的损伤。
3机插育秧准备
(1)在机插育秧前,应该对机插所在地的实际面积进行了解,进而根据秧田和大田的比例1:80来确定所需要栽种的秧苗的数量;确定数量后应该尽早的备好机插育秧所需要的材料,做到有备无患。通常来说,一亩大田所需要的秧盘大概在25到30张,一张秧盘上一般播种40到50克的杂交种子,来保证秧苗的产
(2)插秧时间通常根据育秧时间来确定,一般来说,育秧后20天定为插秧时间。而育秧时间则要考虑到当地的插秧节令以及水利设施条件等因素来确定。采用机插育秧技术可以先后育秧栽插,目的是保证所培育秧苗的秧龄在栽种时是最佳的。在育秧到栽种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的控制秧苗的培育进程,要确保秧苗达到合适秧龄就能够及时的栽种到大田。
4种子处理
4.1选种
由于各地土壤的不同,导致秧苗种植的品种也不尽相同。可以在适合当地栽种的秧苗种任意选一种,能达到较高的出芽率即可。
4.2浸种
首先在对种子进行浸种处理前为了保证其出芽整齐度应该将种子晾晒一天;其次,种子中会含有一些杂质,可以采取类似于水选或者风选的方法来剔除杂质;最后就是对种子进行浸种处理,风选或水选过后的种子先后用不同的材料浸泡两天。第一天用冷水浸泡;第二天用浸种灵或者另外的浸种配液来浸泡。
5催芽
浸种处理过后就可以开始对种子的催芽处理:用布袋装载浸种处理过后的种子,用农用膜或者树叶来将布袋封口。观察一段时间,当单株的白根长度达到0.3cm到0.5cm之间就可以将种子播种到秧盘。
在播种过程中可能会遇到阴雨天气导致种子播种时间延迟,这个时候应该注意要避免种子堆砌,要及时的将种子在干燥处摊开。同时播种时间不能拖得过长,这样会影响种子的成活率。
6秧田选择
6.1秧田选择
为了减少成本及工作量, 插秧所选用的秧田最好安排在机插大田的附近,这样也能保证秧苗能够及时地被栽种。此外,秧田为了满足秧苗生长所必需的条件应该做到容易进行灌溉排水。
6.2苗床整理
进行插秧前也要对秧田苗床进行整理。
要尽可能的使苗床平整、泥化;同时将苗床中的水放出,用1-2天来晾晒剩余的水分;最后将苗床整理成宽在135±5cm,高度在17.5±2.cm的范围内,不对苗床长度作规定是因为长度通常依据田块的大小来确定。此外,苗床与苗床之间也应该留有一定的空隙来用作排水沟,排水沟的深度和宽度分别设置在20cm和25±5cm。苗床设置好之后在苗床间的排水沟中倒半沟的水来作为灌溉秧盘的储备。苗床整理好之后需要放置两天左右之后才能够放入秧盘。
7秧盘处理
7.1秧盘摆放
苗床放置两天左右之后,就可以向苗床中摆放秧盘了。首先用浓度为65%的敌克松和水来配置溶液来喷洒苗床达到消毒的作用。接着将2个秧盘并在一起横着摆放在苗床上,最终排成整齐的两行。拜访的过程中要注意为了做到紧密整齐可以将两个秧盘的边缘重叠起来,并且要保证秧盘的底部一定要紧贴着苗床。
7.2秧盘泥土配制及灌盘
将秧盘摆入苗床后,给每25或30个秧盘平均的施入500克的肥料,并不停地搅拌,直至肥料与排水沟中泥浆充分混合。最后将混合过后的糊状的泥浆放入秧盘内然后刮平就可以开始在秧盘中播种了。
8播种与苗期管理
8.1播种
播种过程中也有许多应该注意的事项:
(1)由于播种的均匀度影响较大,对大田机插的质量和均匀度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所以保证播种的均匀度和质量是播种过程中一道很重要的工序。为了达到播种均匀要注意将秧盘周围边缘部分顾及到。
(2)用泥浆与复合肥料所调制的溶液来播种,要确保灌溉和播种的时间间隔不应过长,否则种子就会落入泥浆下面,难以存活。
(3)结束播种后,应该注意在水稻种子上撒一层较细的土或者牛粪来保证种子不会暴露在空气中。这些步骤完成后,在秧盘表面再喷上一层敌克松溶液,进一步消毒。
8.2苗期管理
(1)搭建拱棚:在播种结束后,就会迎来秧苗的苗期,首先在播种结束初期,应该在苗床上方搭建拱棚,首先用拱架将基本形状搭建出来,紧接着在拱架上面搭上一层农膜,注意四周要用泥土压紧,保证内部空气与外部隔开,这样一个简易的温室就做好了,能够确保内部温度适宜秧苗生长。此外要注意的是:夏季一般不用盖农膜,但如果遇到暴雨等天气,气温较低,这时候就有必要搭建农膜来保护秧盘和种子。
(2)管理水:首先在拱棚搭建好之后,就可以开始往苗床沟里面倒水,注意水要放满直到能够掩盖住苗床底部。这样做有利于保证秧苗生长过程中水分的摄入,防止秧苗由于水分不足而导致秧盘开裂。如果遇到暴雨天气,要注意及时给秧田排水,防止秧苗被水淹死。在对秧苗进行移栽之前大概4天左右,应该将水沟里面的水放干,来保证秧苗移栽前根部不会过于湿润。
(3)炼苗:炼苗指的是在秧苗生长进程中要确保最终生产出较优质的秧苗。在白天通风绿化来炼苗,在晚上盖起农膜来防止秧苗受冻,通过这种白天夜晚对农膜不同的处理方式来达到炼苗的效果
(4)施肥:施肥主要在两个阶段操作。第一个阶段就是在育秧之后,秧苗慢慢地可以脱离秧盘的时候,施入的肥料能够及时的补充秧苗所需要的养分;第二个阶段是在移栽秧苗之前的5天左右,一般采用1%的尿素溶液来喷洒,同时,肥料对秧苗也具有破坏性,所以在施完肥过后要喷洒一遍清水来冲淡肥料的浓度,从而保护秧苗。
(5)病虫防治:育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病虫害,这就要求培育者在育秧过程中全程进行防病虫害的处理来保证秧苗的正常生长。
9移栽
9.1移栽时间
通常来说水稻的移栽时间根据水稻种类的不同也有着不一样的要求:早稻在育秧后17到20天左右进行移栽,而中、晚稻则可以较早的进行移栽,一般在15-18天。水稻移栽的时间不应过早或者过晚,过早会导致秧苗生长进程不够标准从而导致水稻存活率降低;因为机插秧苗会形成密度较大的秧苗群,后期会出现土层营养不够的情况,所以移栽时间过晚会导致水稻长势变弱,从而降低产量。
9.2正确起运移栽
在秧苗移栽过程中也要注意保护秧苗不受损害。具体可以在育秧地和机插大田之间采用运输工具来运送秧苗;取出秧苗可以采用小心卷起的方式,但如果遇到下雨或者秧盘较为潮湿的情况,最好的方法就是随秧盘配送秧苗。如果采取卷运的方法运送秧苗,要注意卷云过程中秧苗堆积的不应该过多,将秧苗运到机插大田应该及时将秧苗展开平放,防止秧苗遭到破坏。同时在运输过程中要防止秧苗枯萎以及受到损害。
9.3坚持带药移栽
同样的为了防治秧苗机插之后可能会出现一些病虫害,在移栽之前4天左右可以对秧苗进行药物喷洒来阻止病虫害的发生。具体可以用2.5%快杀灵乳液30ml左右与40kg到60kg左右的水混合对秧苗进行喷洒。
结语
综上所述,水稻机插育秧技术在提高产量、减少人力物力以及成本方面具有着毋庸置疑的优势。随着机插水稻技术的普及,水稻产量大幅度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使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从水稻机插育秧技术中可以体现出科学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巨大进步,也证明了水稻机插育秧技术是一项值得广泛推广的技术。
参考文献
[1]排秀兰.对瑞丽市水稻机插育秧技术推广应用思考[J].农业与技术,2018,38(08):3-4.
[2]郭珠萍,王伟伟.江苏仪征丘陵山区水稻机插育秧技术推广浅析[J].中国农业信息,2015(06):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