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馆科普教育形式创新思考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西部科技》2020年8期   作者:黄春贵
[导读] 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推动我国快速进入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阶段
        摘要: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推动我国快速进入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阶段,使得我国各行业有了新的发展空间。经济发展、教育发展、科举发展,催生出了“科技馆”这一集合科学、教育功能的综合体。从客观角度看,现代科技馆是科学技术、教育措施的全面合作,是科学技术科普资源的中心,有着面向广大民众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科技馆;科普教育;形式创新
        引言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国各行业有了新的发展机遇,让我国提前进入现代化发展阶段。科技馆作为科学教育、普及、传播和应用的重要平台,科普活动作为科技馆展览教育的延伸,对于科技馆应有价值的充分发挥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也是现代科技馆比较重视的活动之一。
        1科技馆科普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科技馆科普教育工作是在国家宏观指导下逐步开展的,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逐步复苏,科技馆是为学校教育体制外,功能最为明确的公共机构,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行、发展、改革的背景下,我国正以科技馆科普教育为载体,持续推进科学教育工作,且我国也应国际科学院联合组织倡导,认可了墨西哥推进科学教育的相关宣言。从国家发展的角度看,我国正经历从发展中国家过渡为发达国家的重要阶段,此阶段需要将科学技术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并持续提高科学教育水平,如此才能够提高国家生产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2科技馆科普教育形式的创新对策
        2.1科普理念创新是科技馆发展的根本
        长期以来,科技馆作为我国科学传播的重要场所,一直把科学知识、方法、思想、精神作为科普的范畴。今天看来,传统科普理念在过去语境下对“科技”呈现出的过犹不及,或多或少走的是一条“科学主义”的道路。由此,科普理念作为科技馆发展的灵魂,新形势下须重新思考、重新构建。
        2.2坚持以人为本,创新信息传播方式
        1.要针对儿童群体,把握好安全性。对于3—6岁儿童,特别需要强化安全性,互动方式主要是“闻一闻、摸一摸”。互动场所应尽量僻静,远离周边环境较为杂乱、人员复杂流动性大的公共场所,且不能让儿童活动场地与周边环境失去联系,成为视觉死角,以防儿童人身安全遭到威胁。互动设施离地高度较低,高度重视活动器械的安全性和儿童游乐设备细部设计的安全性,不能出现危险的凸出物(如钉子和螺栓等)、挤压点、锋利的边缘、尖角及可能卡住儿童头和手指的开孔,以避免儿童活动时发生意外伤害。2.要针对未成年人,把握好创造力。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思维活跃、易接受新鲜事物、喜欢猎奇,互动体验展品应符合他们好动、求新、求奇的心理特征;充分借鉴心理学、教育学,以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和内容来设计展项;让他们从外部、被动、自发的情绪表现逐步转化为内部、主动、自觉的情感体验;获得高度的参与性、个性化、满足感,焕发出各种想象力的创意。如借鉴日本科技未来馆的经验,展开公众对未来生活的想象,以信息联想为主,颠覆了人与展示之间的关系。用互动体验的方式来展示科学原理、传播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使观众有了自由选择的能力,变“要我做”为“我要做”,调动了参观者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参观者的想象力、创造力,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感受。3.要针对新一代年轻人,把握好趣味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对当代青年的影响更加直接。这一代人的生活、学习方式已经从“触网”向网络生存转变,智能手机在他们手里既是信息交流工具,更是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平台,由此形成了新一代青年的显著特征,即网络化生存。做好互动体验环节的设计,就是需要让新一代年轻人发挥自由想象,通过动脑动手,在互动中体会,在探索中学习,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比如,可邀请具有正能量的主播来互动,参考设计动漫Cosplay、“次元空间”、竞技游戏比赛等,把高深科学知识转化为公众能理解的内容,凸显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在展品和参观者之间创造出一种互动激发的关系,吸引更多新一代年轻人进入科技馆。
        2.3科普教育进校园
        科技馆本身是面向广大民众,宣传科学基本思想理论、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重要公共场所。科普教育进校园是近几年来国家大力倡导的科普教育创新形式之一,主要表现为科技馆科普教育、学校教育的全面整合,实现校内校外科学课程、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目的是解决科技馆科普教育展项衔接不密切、科技馆科普教育工作不深入等客观性问题。数年来,各地在国家的指导下,持续推进科普教育进校园工作,基本达成了以科技馆带动基础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但是“衔接不畅、重视程度不足”等问题却普遍存在。现立足于各个地区科技馆科普教育进校园工作实际,提出相应创新对策。
        2.4发挥媒体作用,促进多元发展
        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我们的科普活动管理工作当然也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在能力允许的范围之内,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程度,加强对媒体的科学应用程度,充分借助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移动电视、网络等载体来进行科普知识的传输,一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成本,二来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同时受众更广泛,有助于科普知识的内化和吸收,让管理活动变得更便捷、高效。例如,在应对科普活动组织和受众信息不对称以及反馈信息不能及时接受这一问题时,就可以通过建立属于科技馆自己的微信平台、公众号,通过发放电子问卷、平台留言等形式来和受众进行及时的沟通,了解他们的诉求,让更多的受众参与到科普主题的选择和确定中来,有了这样的前期准备,再进行科普活动的组织,收集反馈信息也就更容易、更便捷了。
        2.5优化教育资源储备
        科技馆本身存储的教育资源是为科技馆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基础条件,但我们应合理分析科技馆的科普教育资源是否符合学校科普教育的实际需求。美国众多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开发工作,就为科普教育提供了可靠保障。如,美国植物园、旧金山探索馆就和学校深入合作,为毕业生创造条件进行毕业设计,毕业生根据学校所颁发的任务,在馆内深入学习。我国科技馆应充分借鉴这种形式,和学校构筑起长期且稳固的合作关系,根据统一科普教育目标的指导,持续开发建设教育资源,以保障科普教育系统性。
        2.6借鉴国外经验,创新传播方式
        通过相关调查研究可以明确,国外的一些国家,如英国,在科技、文化等领域做得非常先进,很到位,尤其是在科技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在实际制定、组织、展开科普活动时,我们可以加强对国外经验的学习程度,并且通过与国外展馆的沟通、交流、协作获得更好的科普活动举办效果。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借鉴经验的同时不能全盘吸收,而是能够做到科学、适宜、恰当,有选择,有需要,有想法。此外,还需要在吸收中不断创新,不断容易自己的想法和内容,这样一来,我们的科普活动将会更全面,科普活动管理工作也会更顺利,更高效。
        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馆科普教育工作对国家生产力提升、科学技术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各地科技馆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原有的科普教育工作形式上,整合学校教育力量、互联网技术对科技馆科普教育工作进行创新,并持续推进人员建设,利用全媒体进行多方位的宣传,以提高科技馆科普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叶影.浅谈科技馆科普课程的开发与创新[J].科技通报,2018(8).
        [2]杨玉娟,段飞.试论IPA对比分析下的科技馆科普服务供给侧改革[J].科普研究,2019,14(3):66-74.
        [3]白彦平.新形势下科技馆运行管理机制的思考与探索[J].决策探索(下),2019(12):76-7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