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训练和电刺激在产后盆底肌力康复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中国西部科技》2020年8期   作者:张丽芬
[导读] 本文主要针对盆底肌训练联合盆底电刺激在产妇产后盆底肌力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摘要:目的 本文主要针对盆底肌训练联合盆底电刺激在产妇产后盆底肌力康复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医院妇产科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盆底电刺激干预,观察组采取盆底肌训练联合盆底电刺激干预,比较两组盆底肌力以及性功能。结果 观察组盆底肌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性欲、性高潮、性交痛、性唤起、阴道润滑度以及性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训练联合盆底电刺激应用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中,可提高盆底肌力,促进产妇性功能恢复。
        关键词:盆底功能障碍;盆底肌训练;盆底电刺激;盆底肌力
        引言
        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由于子宫体积、质量增大等因素导致盆底肌功能受损,治疗这一疾病可以采用早期盆底恢复训练的方法。近年来研究认为,对患者子宫和阴道进行功能性电刺激可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取若干对症产妇,对不同恢复方法对比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12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产妇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年龄24~35岁,平均(28.26±2.81)岁;体质量指数17~24kg/m2,平均(20.43±2.72)kg/m2;新生儿体重2~4kg,平均(3.11±0.71)kg;孕次,1次22例,2~3次14例,4次及以上4例。对照组年龄23~34岁,平均(27.79±2.83)岁;体质量指数18~23kg/m2,平均(20.45±2.53)kg/m2;新生儿体重2~4kg,平均(3.18±0.63)kg;孕次,1次23例,2~3次15例,4次及以上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产妇均为足月阴道分娩;均为初产妇;经测试盆底肌力为0~2级;产妇及家属均知情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盆腔手术史或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产妇;有心、肾等其他脏器功能病变产妇;依从性较低,无法完成干预的产妇。
        1.2方法
        1)盆底肌训练对照组实施盆底肌训练,协助产妇取平卧位,身心放松,双腿屈曲分开,调整呼吸频率、吸气时肛门收缩,时间约为6s,呼气时恢复至放松状态,每间隔6s重复以上动作,训练持续30min/次。期间同步掌握臀部、腿部及腹部训练方法,完成相应的练习。2)盆底电刺激对照组取产妇膀胱截石位,首先对电极进行消毒处理,在将其插入产妇阴道的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并根据产妇盆底肌力的实际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合理控制好电刺激强度及生物反馈参数,询问产妇治疗过程中的感受。若感到疼痛则应当立即告知医师作出合理的调整,治疗时间30min/次,2次/周,连续10次为一个疗程。3)盆底肌训练联合盆底电刺激研究组产妇进行盆底肌训练联合盆底电刺激康复治疗,治疗流程为:先进行电刺激治疗,在此基础上加强盆底肌训练,治疗期间,不间断交替实施两种治疗方式,持续治疗时间、强度等与均与以上相一致。
        1.3评价和观察指标
        ①参考《会阴肌力测定法》[4]测定肌力,该次测定指标包括Ⅰ类肌纤维(持续收缩压和持续时间)、Ⅱ类肌纤维(快速收缩压和收缩个数)。②参考《妇产科学》[5]评价治疗效果,治疗后,盆底肌力提高超过Ⅲ级且阴道无膨出,前后壁紧贴,身体状况佳判定为显效;盆底肌力与治疗前相比提高不超过Ⅲ级,阴道前后壁紧贴,出现膨出,身体状况稳定判定为有效;盆底肌力未见改善,且阴道膨出,前后壁未紧贴判定为无效。③观察治疗前后的盆底压力:盆底收缩压以及静息压。

④参考SF-36(生活质量调查量表)调查产妇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合计36个条目,8个维度,调查指标包括生理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生理功能、活力、情感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评分为0~100分,结合评分高低,将生活质量分为高(>80分)、中(80~70分)与低(<70分)3个层次,评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
        2结果
        2.1?两组盆底肌力比较观察组盆底肌力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性功能比较观察组性欲、性高潮、性交痛、性唤起、阴道润滑度以及性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女性盆底的肌肉群、筋膜、韧带和神经组成,结构复杂,且相互作用,使子宫、膀胱和直肠处于固定位置。妊娠期,随着子宫体积的增大,周围肌肉和器官会受到胎头的压迫,牵拉盆底肌肉与神经肌肉接头部分,盆底、肌肉功能功能受限。随着分娩期将近,孕妇的体重会逐渐增加,这样会提高肛提肌的压力,刺激肛提肌收缩力增强,出现肌组织缺血萎缩和肌无力等症。怀孕期间身体雌激素、孕激素的大量分泌也对盆底肌的承受能力造成影响,降低盆底肌力的降低。胎儿的长大、机械损伤均可使孕妇的盆底肌纤维和韧带损伤。病理研究和临床治疗数据均表明,分娩后,对患者进行盆底功能恢复可以降低损伤,提高盆底肌肉的紧度,提高女性的生活质量。因此,需要早期对患者行康复训练。一般在治疗后7~9周进行最佳。主要的恢复方法为功能性电刺激和盆底肌康复训练。其中,盆底肌康复训练效果明显,已在临床上得到证实,而功能性电刺激法还需要同研究和数据来支撑。盆底肌收缩能力是判断是否具有产后盆底肌肉康复治疗症的主要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增加使用的主要目标是加强盆底肌肉的收缩能力、减少产妇发生盆腔功能性障碍,保证患者基本的生活。Kegel训练法主要针对盆底肌肉力量不足提出的产妇的训练。盆底功能障碍作为女性群体常见病,好发于产后,作为稳定子宫和直肠的器官,因妊娠期子宫变大,在影响盆底组织的前提下,使盆底神经超出预计负荷,诱发盆底功能障碍。而在生产期间,则会因机械性操作诱发盆底组织损伤,不仅会丧失盆底肌功能,还会降低产妇生活质量。原因为:女性盆底肌类似于“弹簧床”,可对盆腔脏器予以承托、支持,如膀胱、子宫和直肠等,还可起到控制排尿、维持阴道紧缩度、控制排便及增进性快感的生理功能。盆底电刺激则是以电流释放为前提,对盆底肌肉予以刺激,使其处于节律性收缩、伸展状态,是目前生物反馈疗法的代表,则有效增强机体盆底肌功能。而在此过程中,联合盆底肌训练,可起到双重效果。本课题可知,治疗后,各组产妇盆底肌压力改善状况均优于治疗前,但实验组改善幅度显著高于参照组,数据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于产后盆底肌康复治疗期间,盆底肌训练联合盆底电刺激康复疗法,能够有效促进机体盆底肌恢复,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郑雪峰,刘小慧.盆底肌训练和盆底电刺激在产后盆底肌肌力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2019,40(1):70-72.
        [2]周雪梅,张昌凤.盆底肌训练和盆底电刺激在产后盆底肌力康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3):365-367.
        [3]唐红,吴辉.产后性功能障碍、盆底肌障碍治疗及锻炼对患者盆底功能与性功能的影响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21):4854-4857.
        [4]石莹,李海虹.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18,33(20):4588-4590.
        [5]刘艾欣.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及盆底肌锻炼对产后盆底肌力康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19):81-8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