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李平华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7月   作者:李平华
[导读] 数学是一门充满魅力,富有特色的学科,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条件和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计教学方法.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相生相伴,二者有着共同的成长轨迹.

四川省梓潼中学校  李平华

摘要:数学是一门充满魅力,富有特色的学科,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条件和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计教学方法.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相生相伴,二者有着共同的成长轨迹。教师教学中需要发挥数学文化的引导价值、引导作用,利用数学文化使学生形成数学学习积极性和归属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本文以高中数学为例,分析高中数学中的数学文化使用方法与途径,提高教育效果、教育质量。
关键词:数学文化;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前言:对学生来说,课堂是数学知识学习最重要的途径,数学文化的学习与理解同样需要课堂这一载体.高中数学中包含了非常多的数学文化内容,这些要素有助于提高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形成完整知识结构,提高数学知识理解水平、理解效果。让学生走进生活,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意义。
        一、数学语言承载数学文化
        众所周知数学文化的载体就是数学知识,数学是科学语言,是理科技术、理科科学的基础结构。人们解决问题、思考现象需要利用数学知识。数学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活跃学生思维的过程[1]。将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数学知识变成自己的数学能力.学生需要内化、接受与使用数学语言。如果学生数学语言能力有限,就无法在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从容处理,甚至很难理解题意。大自然本身就是数学知识拼凑而成的。人们发明数学符号甚至比发明文字要早得多。所有的数学图形、符号语言、数学定义其实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人们往往只需要了解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背景和使用,就能够明白其对于社会的意义和价值。比如立体几何中的直线和平面只有三种位置关系。其概念是非常清楚没有模糊的。理解这些数学结论和概念使用文字的方法无法建立深刻印象,直观记忆对于成长具有重要帮助效果。此时就需要用图形语言解释直线和平面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如图1所示,可以了解到,在平面内平面和直线的关系非常明显。当然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效果、理解效果,教师也可以修饰一下图形,将平面变成学校,将直线变成学校甬道。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直观的了解知识。学生从图形感受到了数学和生活之间的联系。当然即便如此,还是有一些学生表示难以理解,图形语言和文字语言在解题中对很多学生来说都比较困难。此时就要发挥语言符号优势,如a∥α。
简洁的描述语言将逻辑思维和几何知识整合到了一起,学生明白了科学思维手段和形式,有效提高了学生思维素质。我国所倡导的是辩证唯物主义,所有事情都可以从多个角度分析,最终得出各种各样的结论,数学命题则不是。数学有因才有果,对就是对错就是错。绝不能把想当然强加给数学,正如杨振宁所说物理需要想象,数学需要严谨。数学用符号代码传递知识、传递概念。数学语言的发展本就承载着人类文明史的进步,传承了数学文化内涵和要义。
        二.数学解题思想与方式
        高中阶段学生即将面临高考这一大山。高考考察的是学生的问题解题能力。教师此时不能让学生错误的认为解题就是一种脑力活动。数学课堂上,常规题目的处理靠懒洋洋态度和不温不火的决心就能够解决,不过在面对重大问题的时候则需要无数次失败和毅力才有望成功。数学教育本身也有磨练学生意志的作用,要想让解决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想方法,缩小目标差距,在不断推进中达成目的、达成目标。这个过程牵扯到了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方程、函数、化归等一系列思想。从最开始的思维发散,在到问题解决,形成问题解决能力。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学习问题,同时也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和创造能力。比如在学习《立体几何初步》知识的时候,教师就需要准备一些有难度的问题,随后让学生自己去检验和处理。如果学生无法独立解决问题,则依靠团队的力量,搜集知识背景、历史并在组内交流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的理解效果、解题水平。
        三、展示数学知识形成过程体现数学文化魅力
        数学知识和我们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数学知识的学习对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帮助意义。社会发展中,人类不断实践总结经验,学习他人资料,在查阅书籍和资料中能够了解知识形成的故事与背景。如复数学习中,教师就可以用公元一世纪希腊数学家海伦所说平顶金字塔不可能问题作为案例。学习平面向量及其应用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解释公元前350年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故事.数学知识的形成正是因为有无数科学家的努力和深入研究。教师一定要做好这些故事的讲解,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效果、把握能力,取得更好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效果。
        结语:数学教育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模式,通过数学文化不断渗透数学理解,增强学生的数学认知。以此打开学生学习视野,增强学生理解能力。让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素质,最终提高教育成绩。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创新教学思路,依靠数学载体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文化、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张颖瑜.论数学文化对学生认知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20(21):132-134.
[2]肖凌戆.高中数学“优效教学”的十年探索[J].中国数学教育,2020(10):20-25.
[3]石林芳.数学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J].高考,2020(14):1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