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线损目标的输配电技术创新策略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3月第7期   作者:黄家俊
[导读] 在能源紧张的现阶段,提高电能利用率,是非常有必要的,
        摘要:在能源紧张的现阶段,提高电能利用率,是非常有必要的,而配电网线损所产生的电能损耗量是非常庞大的。降低电力系统配电网的线损量,对于节约电力能源、缓解用电压力、保护生态环境、提升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实现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文章重点就低线损目标的输配电技术创新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低线损目标;输配电;创新
        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社会各个方面对于电力能源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为了确保社会对电力能源的庞大需求,推进节能型社会的构建,电力企业必须要将降低电能配电网线损作为重点工作进行研究,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电力企业完成升级的必经之路。但是在目前的电力企业线损问题处理环节,依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这项工作的有效进行。因此,广大技术人员已经将如何有效降低配电网线损量作为重要研究课题。
1产生线损的原因
        1.1电网配置不合理
        主要是由于变电所与变电站等电力基础设备在实际使用中设置不完善、不合理,导致在具体设置、配置过程中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和引导,对电力企业的发展造成制约,严重浪费了电能的提供。还因为存在大量的迂回电路,并且各线路架的跨度比较大,线路较为复杂,距离比较远等,导致出现过多线损。
        1.2分线施工标准较低
        在线路建设环节,特别是在一部分农村地区为了节约施工成本,通常会开展自主建设。在此环节通常会运用一部分不合格的电线,导致线路传输效率低,还会降低线路的质量标准。因为线路供电直径相对较小,并且会产生漏电、超载等情况,增加了线路的危险性,严重时还有可能引发火灾等安全隐患。
        1.3不平衡载荷运转
        由于城乡电力需求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使得电力分配等问题不断发生,部分地区电力供应紧张或过剩,电力负荷运行不平衡现象十分突出。在一部分农村地区,因为其线路负荷相对较小,并且没有应用大型的电力设备,且无功补偿系统相对落后,造成一部分的变电站产生无功运行的现象,使得功率极大损耗,电力损失不断加大。
        1.4管理水平比较低
        我国缺乏现代化配电自动化管理人员,原本工作人员的技术和知识较为陈旧,无法保证现代化配电网自动化操作顺利的开展。另外因为现代化系统的运行时间短,其中存在部分问题需要完善,导致出现配电网等问题,使配电自动化无法正常的工作,对提高配电网供电的可靠性造成了影响;缺乏线路架设高质量标准。部分企业为了节约电网配置降低配置成本,无法以合格线路进行分析与管理,导致导线在使用过程中的出厂标准比较低,出现大质量安全隐患和制约问题,提高了出现火灾等安全事故几率;电力负荷运转均衡性不足。不同地区居民对于电力需求也各有不同,要求合理配置电力资源。但技术人员对此问题并不重视,无法对部分电力需求比较小的地方缺进行适当调整,从而浪费了电力资源,导致出现电力负荷均衡性不足的问题。
2基于低线损目标的输配电技术创新策略
        2.1积极完善电网结构,合理选择配电变压器
        技术人员应当根据该电力网络的实际供电需求,积极完善电力运输网络结构,积极开展改进和改造工程。解决部分电力网络系统建设比较早地区电力网络变电站稳定性不足、供电基础设备老旧、变压器容量不足等问题。首先,在开展电网布局设计工作时,应当遵循“临近原则”,也就是优先考虑近点连接,缩短电能供给半径范围,避免出现长距离运输。

如果存在长距离远点连接时,势必要将整个电力网络的设施进行优化升级,涉及到的费用比较高昂。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选择配电变压器。着重考虑配电变压器的规格,如容量参数、型号参数和尺寸参数等,并选择合理的变压器安装位置,尽量将配电变压器安置在负荷中心位置,这样能够有效减少电力能源的损耗。选择变压器时要选择质量优、技术先进、节能性能突出的型号,尽量不选择耗能比较高的变压器。同时要防止变压器出现过载问题,及时处理变压器容量问题。
        2.2积极采用自动化系统
        在现阶段的电力网络配电网线损的降损技术中,应当积极采用自动化系统,实现整个系统的现代化、自动化建设,这样能够比较好的处理线损问题。目前在电网线损降损技术中,智能电表是比较常见的技术之一,这一技术的可靠性比较高,能够完成对电能数据采集、统计、传输等任务。技术人员通过对智能电表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能够测算出电网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进而分析出是否存在线损情况、线损量是多少。然后再根据智能电表反馈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及时对电网进行优化升级,进而降低电能的损耗,实现节约电能的目的。智能电表的广泛运用,提高了线损检测工作量,提高了降损工作准确率,以及质量和效率,减少了人工工作量,实现了对电力系统配电网络的实时数据监测,有效减少了电能在电网运输过程中的损耗量。符合新时期电力系统配电网的现代化、信息化、自动机建设发展理念。
        2.3完成电能计量装置的升级
        要对电力系统中的电能计量装置进行优化升级,及时淘汰老旧的计量装置,例如电能表、计量用互感器、二次连接导线等,从而提高计量装置的准确性和灵敏度,降低电能计量装置对于电能的额外消耗。在电力系统配电网络的各个环节中,电能计量装置是不可缺少的计量设备,起到对用电量监测和统计的作用,其数量比较庞大。因此减少电力计量装置的线损量,对于提升电能节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2.4强化配电网的无功功率补偿
        在电力系统配电网路中,电能损耗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为了确保整个系统中的电气设备能够稳定运行,则必须要对损耗的电能进行补偿,也就是进行无功补偿。无功补偿能够减少由于电能不足而给电气设备带来的影响,进而避免出现电气设备由于性能降低、电压波动范围过大或者谐波增量偏大等因素,而使得电力网络的线损量增大。无功补偿分为分散补偿和集中补偿,技术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无功补偿的具体方式和装置,从而实现降低电网电能损耗的目的。
        2.5建立电网线损降损的工作管理制度
        电力运营企业必须要制定详细、规范的配电网日常维护和检修制度,要求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对电力网络进行安全检查,确保整个网络中的电器设备和装置能够稳定运行。尤其对于装置失灵或者灵敏度降低、设备绝缘体失效或老化严重、局部线路线损量异常等情况要加强监管,这样能够有效降低电力配电网络的线损量,保证电力系统能够稳定运行,从而提升电力系统配电网络的安全性和节能性,实现电能的有效利用。
        综上所述,提升电力系统配电网运行质量,降低线损量是当前电力企业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因此,电力运营企业应当有强烈的节能意识,要让运维人员对配电网降损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在配电网线损降损中,应当积极完善电网结构,合理选择配电变压器、积极采用自动化系统、完成电能计量装置的升级、强化配电网的无功功率补偿,同时建立电网线损降损的工作管理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个人素质以及工作责任意识,这样才能有效降低电能线损量,从而推动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春,刘霞.关于提高电力线损管理工作效率的分析[J].通讯世界,2020,27(04)
[2]梁常聪.配电网线损分析和降损策略分析[J].电子测试,2020(08)
[3]刘建.浅议供电所管理线损的现状及解决措施[J].装备维修技术,2020(02)
[4]叶晨,李大银,许波.低压台区线损综合治理分析[J].农村电工,2020,28(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