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数据分析人才培养模式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3月7期   作者:朱智慧
[导读] 先进且完善的人才培育模式,对于提升人才培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先进且完善的人才培育模式,对于提升人才培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重视对其培养模式进行持续的优化,从而推动人才培育成效的提升并确保专业建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本文在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对策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培养
引言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产生了许多相关的职业需求,存在很大的人才缺口。国内外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校为应对大数据的发展和挑战,都提出了大数据人才的培养措施和方案。一方面,许多高校纷纷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培养数据科学人才;另一方面,作为与大数据应用有关的信管专业,也应抓住这个机会,针对社会对具有数字化应用、转型、创新的意识和能力的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改革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因此,围绕信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企业管理领域对数据分析人才的要求,分析我国信管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并对大数据背景下信管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提出建议,对促进信管专业的建设和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1、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对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认识不到位
        目前虽然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创业大赛,但总体来看,还存在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情况,还停留在传统对于创新创业理念的理解上。虽然已经组织相关学生参加了如“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但是从上述大赛组织和结果来看,尚缺少完善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规范,因而学生的创新创业成果不能够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而且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还有待提高,大多数学生只是旁观者和局外人,参加竞赛的学生也大都应付差事,只想走个过场[1]。
        1.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育问题
        人才培育模式中的各个要素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特别是人才培育目标以及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直接决定着人才培育方向,并在最终的人才培育工作成效的评价中发挥着导向作用。当然,如果人才培育工作中的人才培育制度和具体的人才培育方案与人才培育目标以及人才培育规格不符,则同样无法实现人才培育目标并符合相应的人才培育规格。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育模式中,就存在着上述问题,即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中,虽然重视以市场人才需求以及学生专业能力发展为导向来设定人才培育目标以及人才培育规格,但是人才培育实践却仍旧以传统的育人模式为主,对的学习需求、未来需要具备的岗位胜任能力要求等也欠缺了解,这就导致了人才培育目标难以得以有效实现。
2、大数据背景下信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2,1.设置课程组
        可以选择性地设置“建模+业务知识”“建模+企业IT”或“业务知识+企业IT”的课程组,优先选择“建模+企业IT”作为信管专业培养数据分析人才的主要方向。其中,“建模+业务知识”培养的是从事建模与分析的管理业务人员,能够将分析模型嵌入企业IT工具中。“业务知识+企业IT”培养的是对管理业务感兴趣的企业IT人员,能够结合管理业务对定量模型进行扩展并开展运营分析。“建模”和“企业IT”两类知识或技能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容易获得的,也是将来从事企业管理数据分析工作最重要的基础能力。

而“业务知识”可能在学生到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进行管理实践后才能真正理解和领会,因此对于实践条件比较匮乏的,可以优先选择“建模+企业IT”作为培养数据分析人才的主要方向[2]。
        2.2、建设创新创业师资团队
        打造一批校内外协同的创业教育师资团队。根据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需要,从校内现有专任教师中选拔具有较强创业意识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培训,通过参与SYB(STARTYOURBUSINESS),赛飞等创新创业课程,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掌握一定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成为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创导师,使其能够担负起核心创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从事创业课题的研究,推动创业项目的进程。通过校企联合平台,聘请新疆国家大学科技园的优秀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和创业成功人员担任学生创新创业导师,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创业实践[3]。
        2.3、重视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专业实践
        在人才培育实践过程中,需要强调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重视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专业实践、锻炼自身专业实践能力提供良好平台。这要求高校能够整合自身所具有的教学资源,围绕学生所具有的专业实践需求,有针对性的构建专业实验室、工作坊等校内实践基地,促使学生能够对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应用并进行深入内化。相对于校内实践基地而言,虽然校外实践基地所提供的育人服务无法贯穿于学生的整个高校生涯,但是却可以在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做出系统性掌握的基础上,为学生岗位胜任能力的提升提供助力。在此方面,高校同样需要重视发挥校企合作所具有的优势,引导学生通过进入企业实习,促使学生对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岗位要求等作出了解,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在离校毕业之后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岗位适应能力[4]。
        2.4、知识培养课程体系知识培养
        课程体系的主要目标是为技术与能力提供基本支撑,以学科基础课为主体,培养学生的人文知识、数学知识、信息知识、管理与经济知识。在知识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案例、实验等强化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人文知识主要培养基本的价值观,是理解“互联网+”最基本的思想认识,重点培养法律意识、历史观及对当代形势的理解,涉及的主要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形势与政策等。数学知识是数据分析能力的基础,是“互联网+”的主要能力支撑,涉及的主要课程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管理运筹学、管理统计学等。信息知识是“互联网+”技术能力的基础,其核心知识包括数据库知识、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等,涉及的主要课程包括Java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基础、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等。管理与经济知识是培养行业理解能力、价值发现能力、设计思维能力的基础,是“互联网+”方案的重要内容,涉及的主要课程包括管理学、会计学基础、企业过程分析、管理经济学、信息经济学、供应链管理、管理沟通、市场营销学、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概论等[5]。
结束语
        当前,国家对高校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将优化课程体系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重点。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紧跟时代要求,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向社会输送更多合格的具备创新创业技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正斌.大数据背景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模式[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09):60+62.
[2]胡洋,郭勇,于骐鸣.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9(04):83-86.
[3]王立霞,禹英花.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以吉林化工学院为例[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9,36(08):48-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