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季节变化特征及成因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3月7期   作者:王志强
[导读] 为阐明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分布特征与环境效应,联合三维荧光光谱
        摘要:为阐明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分布特征与环境效应,联合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研究了地下水中DOM的来源及随季节和空间变化特征,探究了地下水DOM组成对无机盐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地下水DOM主要来自微生物源,可鉴别出4种荧光组分,4种组分中,组分1和3为类蛋白组分,组分2和4属于类腐殖质组分.类蛋白组分来源差异较大,组成不稳定,其含量随季节变化明显,春冬季含量低而夏秋季含量高;类腐殖质组分来源相似,组成稳定,随季节变化小.两类荧光组分,尤其是类蛋白组分,是地下水氨氮的主要来源,可以影响地下水pH值结果表明,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和主成分分析,可以解析地下水中有机物的组成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
        关键词:溶解性有机物;吸收系数;光谱斜率;地下水;
        前言
        生活垃圾的不规范填埋、加油站的泄漏、农药的使用等,使我国土壤受到了有机物污染.一些有机污染物如石油和农药,其疏水性强、溶解度低,很难经土壤进入地下水.然而,调查研究却显示这些有机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时有检出,其浓度甚至高于这些物质在纯水中的溶解度。近年来研究显示,地下水中本身存在一定量的天然溶解性有机物(dissolvedorganicmatter,DOM),这些DOM具有疏水和亲水的官能团,能够增强疏水性有机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促进其迁移和转化。此外,地下水DOM还能吸附和络合重金属,影响其生物可利用性和迁移过程。
        一、材料与方法
        1.样品采集
        样品采集于湖北荆门屈家岭五三农场,该地地下水埋深较浅,1m以下即出水.选择农场内一平原区域,以1.5m×2m的宽度设置采样点,一共9个,依次编号为S1~S9.前人模拟实验结果显示,地下水中DOM在表层的1m范围内含量最高,1m后随埋深增加变化很小,因此每个采样点设有紧挨的三口井,其埋深依次为1.2、1.5及1.8m.于2013年4月,采集地下水.6号点三口不同深度的井在样品采集时已经被破坏,因此,实验总共采集了24个地下水样品.将样品放置于装有冰块的采样箱中,24h内运回实验室。
        2.水质分析
        氧化还原电位(ORP)在样品采集完后即进行现场测定,其余水质指标过0.45μm滤膜后实验室测定.溶解性有机碳(DOC)含量采用总有机碳分析仪(multiN/C-2100TOC,AnalytikJenaGER)测定,Cl-和SO2-4采用离子色谱仪(ICS-2000,DionexUSA)测定,pH采用TOLEDO320Meter测定,电导率(EC)采用METTLERTOLEDOSG3型电导率仪测定,重金属采用ELEMENT等离子体质谱分析。
        3.紫外光谱测定
        采用优尼科公司生产的4802-UV/Vis型紫外分光光度计,扫描所有地下水样品190~700nm范围内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将254nm处单位浓度DOM的吸光度(SUVA254)按照下面的公式计算:SUVA254=UV254×100/DOC,单位为L·(mg·m)-1;将DOM在253nm处的吸光度除以203nm处的吸光度,得E253/E203;计算DOM275~295nm与350~400nm范围内吸光度斜率S275~29和S350~400以及两者的比值SR。
        4.荧光光谱测定及数据处理
        荧光光谱测定仪器为日立公司生产的HitachiF-7000型荧光光度计,固定激发波长254nm、扫描速度240nm·min-1,激发和发射狭缝宽度5nm,扫描300~500nm范围内的发射光谱,计算发射光谱中435~480nm范围内积分面积A4与300~345nm范围内的积分面积A1,获得比值A4/A1.固定激发波长370nm、扫描速度240nm·min-1,激发和发射狭缝宽度5nm,扫描380~550nm范围内的发射光谱,计算450nm与500nm处荧光强度之比,得f450/500。固定激发和发射光谱狭缝宽度为5nm、激发波长200~400nm、发射波长280~500nm和扫描速度2400nm·min-1,扫描地下水样品和超纯水的三维荧光光谱,将所有地下水样品的三维荧光光谱扣除超纯水空白后,将数据导出,在Matlab7.b上,采用DOMFluortoolbox软件包进行平行因子分析.通过核一致性分析和对半检验确定荧光组分数,计算得每个样品中DOM在对应组分的浓度得分值Fmax。
        5.数据处理
        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在SPSS17.0上进行,绘图在Origin8.0和Excel2003上进行,地下水中DOM荧光组分的分布图在Matlab7.b上绘制。
        二、结果与讨论
        1.地下水中有机物组成与来源分析
        地下水在254nm下的吸收系数a(254)与其苯环化合物的含量有关.2012年1月12口水井中有机物的a(254)平均值为17.73/m,随后剧烈下降,5月为3.62/m,8月为3.92/m,但在12月份,地下水有机物的a(254)又增至6.76/m,上述结果显示地下水中苯环化合物的含量较高,可以采用荧光光谱深入分析其组成和结构特性.f450/500与有机物的组成有关,前人的研究显示,陆源有机物的f450/500在1.4左右,而微生物源有机物其值在1.9左右。表1显示,春季(1月份)地下水有机物.o,0o为1.95,显示其主要来自微生物来源,在夏季和秋季(5月和8月)其微生物源进一步增强,但到冬季(12月)时.f450/500为1.77,显示这一时期地下水微生物活动变弱,陆源有机物的相对浓度增加.相对于陆源有机物而言,微生物来源的有机物结构简单,腐殖质化率低,易被微生物利用,这就导致了a(254)在夏秋季节低,而春冬季高。
       
        2.地下水中有机物的种类组成特征
        有机物组成可以反映地下水污染现状和趋势.采用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法,对四个季节所采集的48个地下水有机物样品的三维荧光光谱进行分析,鉴定出4个荧光组分.4个组分中,组分1有两个荧光峰,对应两个激发波长和一个发射波长,一个激发波长小于240nm,另一个在275nm附近,发射波长均为330nm,根据前人的报道可知,该组分为与微生物活动有关的类色氨酸组分.组分2有3个荧光峰,其激发波长依次为245、285及315nm,发射波长均为395nm,该组分为陆源腐殖质组分。组分3激发/发射波长为<240,275/350nm,也是与微生物活动有关的类色氨酸组分。组分4的激发/发射波长为260,370/450nm,来源于陆源腐殖质物质。因此,地下水荧光有机物主要为两类物质,一类为类蛋白质物质,包括组分1和3,另一类为类腐殖质物质,包括组分2和4。
        3.地下水中有机物的季节分布特征
        (1)为分析地下水DOM中不同荧光物质随时间变化特征,将不同季节地下水有机物经平行因子分析所得的各组分的Fmax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地下水DOM可分为两个主成分因子,因子1解释了83.2%的变量,而因子2解释了12.1%的变量,两个主成分总体解释了所有变量的95.3%,显示所提取出的2个因子能解释绝大部分的荧光组分信息.每个PCA因子得分都是4个荧光组分的联合,其表达式如下:
        Factorl=O.482C1+0.887C2+0.337C3+0.908C4(1)
        Factor2=0.838C1+0.416C2+0.918C3+0.373C4(2)
        (2)从式(1)可见,因子1中类腐殖质组分2和4的系数(0.887和0.908)远高于类蛋白组分的系数(0.482和0.337),结合图4%可以发现因子1主要由类腐殖质荧光组分2和4决定.式(3)显示,因子2中类蛋白组分1和3的系数(0.838和0.918)远高于类腐殖质组分2和4的系数(0.416和0.373),可以发现因子2主要由类蛋白组分1和3决定.因此,因子1主要代表类腐殖质物质,而因子2主要代表类蛋白物质.春季时,所有样品的因子1和2得分聚集在一起,均聚集在因子1和2载荷的负方向.在夏季时,12个样品的浓度得分很分散,且因子2得分值增加,显示夏季地下水DOM中类蛋白组分的含量增加,与夏季样品相比,秋季的不同样品的得分分布离散度进一步增大,部分样品的因子1得分进一步增强,显示秋季DOM中类蛋白组分含量进一步增高,到冬季后,大部分样品的因子1得分下降了,显示冬季微生物活动减弱,地下水中类蛋白组分含量下降。
        (3)在类腐殖质物质方面,夏季样品S1和S6因子1得分都很高,显示这两个样品类腐殖质组分含量高,而秋季样品中S5因子1和2得分都很高,这一样品类腐殖质和类蛋白物质含量都很高,冬季样品中,S6、S7及S12的因子1得分都很高,显示这一时期类腐殖质组分含量高,这与图3分布一致.上述结果表明,平行因子分析法结合主成分分析,可以有效解释地下水中荧光有机物的季节变化特征和规律。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下水有机物主要为微生物来源,在夏季和秋季其微生物来源增强,而在冬季微生物来源减弱.地下水中类腐殖质物质来源相似,组成稳定,随季节变化小,而类蛋白物质组分来源差异较大,组成不稳定,随季节变化明显,春冬季含量低而夏秋季含量高.地下水中的荧光有机物,尤其是类蛋白有机物,是地下水氨氮的主要来源,可以影响地下水pH值。
        参考文献:
        [1]赵江涛,周金龙,高业新,等.新疆焉耆盆地平原区地下水有机污染评价及污染成因,中国环境科学,2016
        [2]石建省,王昭,张兆吉,等.华北平原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初步分析,生态环境学报,2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