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 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报建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7/29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3月7期   作者:郭云峰 王士全
[导读] 轨道交通具有高运量、准时、高效、网络通达等优点,
        摘要:轨道交通具有高运量、准时、高效、网络通达等优点,当前,许多城市为了解决城市公共交通拥堵问题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而IM技术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报建体现出信息化、集成化的优势,规划报建可以保证表达的准确性,方案调整易于实现,推动了规划报建的发展。
        关键词:轨道交通;规划报建;行政审批;
        前言
        BIM倡导一种全新的理念,它的应用从建筑工程规划、设计,到施工、维护应用各个方面,对于实现工程全生命期管理,提高轨道交通行业设计、施工、运营的科学技术水平,促进轨道交通设计全面信息化和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轨道交通规划报建概述
        1.在取得发改委的建设规划批复后,要依次办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土地预审、土地征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以成为合法的建设项目。轨道交通线路长、专业多、涉及面广,审批工作对口部门多、审批程序不同、没有现成的审批路径与程序等特点,各地在线路报批报建过程中,均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摸索、尝试和磨合。面对轨道交通行政审批众多“关卡”,需要系统谋划、重点突破、创新举措,与各部门积极联动,同时为借鉴、吸收其他城市审批经验。各个城市根据自己城市的特点及地方法律法规要求,行政审批程序略有不同。
        2.轨道交通规划报建经验及建议
        结合实际情况,开拓创新,采用“1(主体)+N(附属)”、以点带面、容缺审批等方式,多措并举办理用地规划许可证及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虽然大的审批方向基本确定,但由于现行的法律法规及行政审批政策不适应轨道交通特点,审批过程经常遇到一些政策壁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必须先行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但是地铁一般位于城市道路下方,上方土地基本已经划拨给道路的产权单位,按照正常法律途径必须由道路产权单位向不动产登记中心提出放弃产权,由自然资源局收回土地,再通过划拨流程将土地划拨给轨道公司,但这样会产生一个新的问题,由于道路的建设周期是15~30年,期间还需要每年进行维修保养,按照“谁家孩子谁家抱”的原则,轨道公司还需负责上方道路的维护翻新。在南通目前没有地下空间分层出让相应管理办法的情况下,可通过协调国土部门、道路产权及养护单位,与其签订占用协议,不办理用地规划许可证,直接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同时将盾构区间视作管线,位于市政道路及绿化下方时直接办理工程,下穿地块时,需取得上方产权单位同意。
        二、BIM技术的特点及其意义
        1.BIM技术的核心是建立了管理数据库,数据库信息以三维模型展示,全面体现项目管理中的多种信息,可以模拟建筑信息模型,提高了工程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体现出如下特点:项目信息实现了集成:BIM技术对于建筑物信息的表达借助多种数据的收集,可以模拟建筑物的空间几何关系,直观表达建筑物构件的物理特性与功能特性。数据可以实现及时更新:在工程规划设计中,BIM技术的应用可以保证数据信息的同步性,易发于修改项目的数据信息,项目的动态可以及时更新,节省了项目管理实施中的人力和物力成本,提高了工程的管理效率。施工中不同环节可以实现协同:由于BIM技术的应用,项目中不同部门可以实现协同管理,监测和管理易于实际,提高了管理效果,不同部门的协调,方便检测出存在的各种问题,部门之间的协作效果提升。
        2.BIM技术应用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报建的必要性
        轨道交通选址是基于一条连续的线型,并且建设规模较大;轨道交通距离长,选址存在较多的跨区,不同区域对于选址存在差异要求;此外轨道交通选址多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受到线路走向、控制点、各方意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轨道交通建设项目针对选址先要将稳定线站位方案上报给相关的部门进行审查,依据审查意见加以修改调整,然后将建设项目选址意见整理后规划报建,规划部门依据稳定方案公示,收集各方的意见,依据意见加以修改并进行回复,核发项目选址意见书。

然而轨道交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比如车站的建设方案要考虑到现场条件,规划设计还要考虑到整体造价,征拆成本、周边环境影响等问题。
        三、BIM技术在轨道交通规划报建的应用
        1.应用于轨道交通的规划审查全过程
        在城市轨道交通的,在规划审批阶段,规划部门在规划审查和建筑设计方案审查环节运用BIM模型进行三维数字化审批。在施工图设计、审查阶段,施工图审查机构运用BIM模型进行施工图三维数字化审查。在施工及竣工验收阶段,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在项目建设中运用BIM模型进行建设监管及竣工验收备案。在选址阶段,没有BIM模型技术前,城市轨道交通获得立项批复文件后,向规划部门申请线路、站位与配套设施规划方案审查及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规划部门基于沿线城市规划情况,结合客流需求、服务覆盖,线路、车站方案深入比选论证方案,核发选址红线。如将BIM模型运用于选址阶段,则可实现选址方案深化做细,能提前知悉全方位规划情况及相关数据。
        2.实现协同规划设计
        传统模式下轨道交通规划设计是基于二维图纸展示。二维图纸对于剖面图、效果图的展示是静态、平面的,难以表达建筑物的纹理和风格,对于特征表达不具有直观性,难以微观细剖。三维表达借助全方位、多角度可以立体展示出效果。规划内容变得可视化,非专业人员易于理解规划设计内容,规划方案更易获得认同感。此外,二维模式下的规划设计不同专业处于相对分散的状态,各个专业的设计难以保证协调性,数据交换与数据共享还会存在多方面的冲突,不能保证统一性。
        3.易于实现规划设计方案的对比
        部分轨道交通工程成为城市发展的名片,对于某些重要站点车站外立面,或者场站综合开发建筑方案,BIM模型可以全方位、多角度表达出设计内容,还可以无级缩放,具有多种浏览模式,可以表达出规划内容的色调、纹理、风格、艺术特性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以表达规划设计的多种信息,更加直接体现出设计者的意图。不同设计方案的对比可以更加全面,观者可以从不同视角理解、体会方案的设计思想,有利于保证规划方案的成功率。
        4.易于对规划内容的空间、环境加以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的规划会对环境、经济产生综合影响。规划报建要结合现有的空间、经济、社会等,要综合考虑城市未来发展的各种需要。因此规划方案的设计要对各种空间、环境加以模拟分析,如噪声分析、可视域分析、温度场分析等。这些分析对于居民的生活与经济的发展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要考虑到宜居性、辐射区域的土地升值潜力、预测区域的未来发展等。但是上述分析借助传统模式下的二维数据难以保证理想的效果。借助BIM工具,可以表达出规划方案的三维结构特性与多种信息,能实现几何分析、表面分析、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统计分析等。
        结束语
        近年来许多城市在大力发展轨道交通,以改善交通。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报建行政审批工作是城市轨道交通依法建设的前提,做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报建行政审批工作能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的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保障城市轨道交通顺利开通运营。规划报建要意识到BIM技术的作用,不断推进BIM技术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钰锟.BIM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应用[J].四川水泥,2017(7):329.
        [2]谭高福.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建筑知识,2017,37(11):117,138.
        [3]谭福军,程超宽.BIM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海峡科技与产业,2017(5):143-1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