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课堂,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 35卷第8期   作者:胡晓静
[导读] 日常工作中我们总能听到一些家长这样一些抱怨或是疑问
一、案例介绍及分析
1.案例介绍
        日常工作中我们总能听到一些家长这样一些抱怨或是疑问:“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爱学习了!”“这孩子在低年级时很优秀啊,为什么到了小学高年级,就没有以前那么优秀了,甚至落后了呢?”尤其是小学高年段数学,对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说,简直是压力山大,时间加汗水的机械训练、课外辅导的大量练习,似乎都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更有甚者,反而是对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的极大打击,致使部分学生放弃了对数学的学习。
2.案例分析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要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着力解决课堂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实际上,这十几年来,我们也作了很多探索,经历了诸多课改实验,从启发式教学到小组合作学习;从构建有效课堂到生本教育;从老人教版到苏教版再到新课标人教版,我个人认为,小学数学这门学科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即掌握基础知识,落实基本技能,发展基本思想,形成基本活动经验,以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能力,让学生易学、好学、乐学;学学得会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
        利用课堂,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潜能,将说数学、听数学、黑板上的数学,转变成为做数学、用数学、生活中的数学,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获得能力发展。近几年来,我在教学实践中坚持注重过程,追求实效,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感觉取得了一点成效,在此,谈谈自己的做法。
二、解决策略及成效
(一)创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这一内容时,我没有让学生提前找资料,背规则,而是在课前采用师生竞赛的方式,先请学生任意列举一个数,然后教师快速判断出它是否能被2或5整除。随着学生列举的数的增多,教师依然能够十分快速地判断出结果。秘密何在呢?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高涨,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开放课堂,营造探究环境。
        开放课堂,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表现。
        例如解方程,解方程既是小学高段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又是日后中学代数领域学习的一个重要过渡,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纵观历届学生,用老的教学方法总有相当比例的学生难以掌握,理解不了算法。于是,我改教具为学具,换天平、砝码为橡皮(支点)直尺(托盘)和一次性透明塑料水杯,将X和相关数字写在木块、橡皮块等物体上放入杯中,这样就把教师演示变为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为什么要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特别是带括号的方程,又为什么要先除以括号前面的系数或是先去括号。学生们积极尝试,教学效果非常理想。有学生在多次书写过程后问:“老师,有没有简便一点的写法,可不可以省略一些步骤?”于是,我趁机让他们分组展开讨论,说一说能不能省略,省略步骤之后是不是一种新的算法?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生竟总结出了等式的性质和利用加减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这两种算法。课后,我又适时激励学生:“你们想不想把你学到的知识教给别人?如果有兴趣,放学后可以教给爸爸妈妈┅┅”通过这样的实践小活动,让学生探究的欲望不断生成,思维得到持续发展。
(三)开放思维,留足探究空间。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在教学时,老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
        如“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过去我们常为学生设想相同的学习方式并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流程开展学习。这样的课堂,课堂教学实施起来容易,看上去效果也很好,但是,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为了给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空间,鼓励他们用自己熟悉、喜欢、擅长的方式去学习,我在教学中这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课桌上的信封里放着一些长绳、扣子、等圆纸片等材料,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数量来验证你的(      =      =      )这个猜想;当然如果你认为不需要借助材料,直接利用计算来验证,也可以。”这样的设计不仅给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也加深了学生对分数的理解,更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事实上,学生的验证方法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出乎意料、极富创造性的。有借助实物根据分数的意义来验证相等关系的;也有不用实物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算出分数值来验证相等关系的;还有把分数改写成除法再根据商不变的性质来验证相等关系的;更有甚者既不用性质也不动笔,全凭想象利用班级总人数和分成的大组、小组数发现14/42、2/6、1/3都是14人来验证这三个分数是相等的┅┅即使是选用实物验证,情况也各不相同。有人用绳子的长短来验证,有人用折圆片阴影部分的大小相等来验证,还有人用橡皮、扣子的块(颗)数相等来验证等等。可见,给学生学习留足探究的空间,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思维领域,使活动真正自主开放,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总结
        当然,新教材中处处含有探究的内容,生活情景的再现需要我们教师认真去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结论变成探究的问题,尽量还原知识发展过程的本来面目,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发现数学、喜欢数学、参与数学,主动获取知识、获得能力,提高素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