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的教学形式,相比与以前的教学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习的方式从书本到网络,从学校到平台,学习的方式变得越来越多,也让学生学习的更加方便。现在很多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都用微课的形式进行学习,微课是现在最火热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很多微课的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因此,在这种“微课热”的同时,我们也应该静下心来冷静的进行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微课热;冷思考;
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对比以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的电视转变为了现在的手机和电脑,以前看新闻才能知道的事情,现在刷微博刷抖音就可以知道,这样无疑是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遍历,现在学生再学习数学科目的时候,也可以用手机或者电脑观看微课进行学习,这样让学生更加方便,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给了学生一种更加方便的学习方式。
一.小学数学“微课热”的“冷”思考
1.学生只观看微视频是否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随着微课越来越广泛,大部分小学生也开始进行微课的学习,因为微课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但是小学生观看微课真的可以有更加好的学习效果吗?这个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处于小学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他们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在课堂外,如果让小学生采用微课的形式进行学习,相比于在学校上课缺少了浓烈的学习氛围,外界干扰的因素增多,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虽然微课很方便,但是学生在观看学习的时候,真正听进去的又有多少呢?比如,当我们学习“分数”的时候,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这块的知识,之后他就会快进微课,可能在快进的过程中错过了重要的知识点。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微课方便,就开始不记笔记,遇到不会的问题继续打开微课找这个知识点,这样对于学习帮助是不大的。
2.微课是否仅仅是对传统一堂数学课的压缩
微课之所以称为微课,就是他时间短,将一节课的内容可以压缩到10-20分钟左右,大大的节约了学习的时间。小学的一节课为40分钟,而微课讲授同样的知识点大概在十几分钟左右,那么这些相差的时间节约在那里了呢?首先在课堂当中,老师出了讲解知识外,还要进行提问或者与同学进行互动,帮助同学们理解刚才讲过的知识,而微课只是固定的进行讲授知识,没有提问的缓解和互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知识学到了知识,却缺少了练习。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消化能力还是相对较弱的,所以将课堂进行压缩,会让知识在学生心中更加的模糊,所以,在微课的教学过程中,微的不应该是内容。
3.学生面对问题的时候是否能够独立思考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引发心得问题,那么,微课可以让学生面对问题的时候独立思考吗?当我们在观看微课之前,首先要预习微课中的知识,这样在观看微课的时候,才可以更好的理解所讲的知识。
二.提高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性的策略
1.微课应有突出的主题
对于微课来说,虽然他压缩了很长的时间,但是教学内容的主题还是应该体现的,让学生更加清楚这一节微课所讲解的内容。在微课录制的时候,首先要确定好这节课内容的主题,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根据内容的主题去思考,这样才可更好的引导学生。比如,当我们这一节要讲解的内容为分数的时候,就可以根据分数相关的知识点制定微课要突出的主题,微课围绕分数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的了解这一节微课讲解的内容。通过把知识点的高度概括,这样才是微课中“微”的最好的体现。
2.设计学习任务单
在录制微课的时候,要制定好本节内容的大致流程,有一个明确的任务单,这样才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有逻辑。在微课中,出了课堂的录制,课后的习题也不可缺少,毕竟学会了知识,如何运用知识才是最重要的,通过课后习题来帮助学生使用相关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印象。在微课中,可以设计一些问题或者生活常见的事情进行引入知识,这样可以更好的将学生带入到微课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认真。
3.保证充足的独立思考时间
微课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所以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更加理解所讲述知识的含义。当在学习形状的时候,比如说三角形的时候,在过过程中,应该多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所学习的形状,加深学生的印象。微课可以适当的增加时常,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这样才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知识。
结语
微课的火热是因为它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学习,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但是这种学习的方式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应该即使的进行改正,在微课热的时候,不要被冲昏头脑,要冷静的去分析目前微课还有那些不足,并及时的去改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高金花.基于小学数学“微课热”下的冷思考——以《倍数与因数》微课教学为例[J].考试周刊,2018(14):92.
2.周洪利.对小学数学微课热的冷静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1):118-119.
3.张仕凯.对小学数学微课“热”的冷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A版),2015(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