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不难发现最重要的也是最核心的环节是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对此,如何设计问题变得尤为重要,当下不少教师已经将目光放在问题导学这一策略之上,对问题的设计也进行了许多探索。然而由于很多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以及对于提问的形式不够严谨,导致问题导学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问题导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问题导学策略;小学数学;教学现状;运用分析
引言
教师在追求高效课堂的同时,要重视问题环节的设置。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和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做好问题的设计环节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数学教师要对问题导学策略加以探索和实践,以促进数学课堂的高效发展。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教师受到传统教学体制的影响习惯采用以口头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思考及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导致学生的学习层次处于初级阶段,未能很好地深入学习数学知识点。此外,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喜欢利用“题海战术”。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各科的学习压力较大,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不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在这种教学状态中,学生表面上对数学知识掌握得比较充分,但实际上学生只是硬性地记忆了相应的数学知识,在遇到实际的数学问题或在数学练习过程中还是无法很好地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从而导致自身的学习效率低下。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的重要意义
1.优化教学过程。问题导学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教学方法,通常是指学生在教师提问的引导下逐渐适应教学节奏,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培养自身思维能力,进而促进教学开展。在此模式下,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与学生展开充分互动,让学生正确掌握数学知识。概括地说,问题导学的过程十分简练,没有复杂的环节和活动,有助于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且可以实现问题的多元转化。2.活跃学生思维。小学数学问题导学教学要求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认知水平,在讲解数学知识时注意循序渐进,以促进学生理解,增强教学效果。在问题导学过程中,教师在提问题时会逐渐增加难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提升学习质量。一是教师先用简单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再用难度较大的一些问题实现对学生思维的充分锻炼,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深刻印象。二是运用分层提问激活学生思维,限制单纯讲解的时长,为学生提供较多自主探究的机会。总而言之,教师通过逐步导入问题,促使学生形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进而实现高效学习。3.增进师生感情。课堂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场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问题导学,有利于通过问、教、答等环节,实现师生之间的充分互动,增进师生情感。在问答中,学生回答正确会得到教师的赏识,回答错误会得到教师的及时纠正和鼓励。在问题导学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师生相互尊重、彼此平等,教学氛围良好。在上课之前,教师可以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讲,提升听课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在课中教师要加强互动,吸引学生注意力,与学生一同学习,拉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
三、问题导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一)设计互逆性问题,培养学生数学思维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采用逆向思维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尽快突破思维禁锢,也可以产生与原有问题不同的理解,进而会从多个方面印证自己的想法。但逆向思维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能只流于形式,要设计与学生思维能力相符合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个问题,并得出答案,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的大小变化”时,课本上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是小数点向右移动,原来的数就会增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逆向思维将原数的小数点向左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后得出结论,即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原来的数就会变小。虽然得出的结论与课本上的结论相反,但其实质是相同的。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正反两方向的印证和探索,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并且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设置层次问题照顾差异
我们要设置多层次的题目,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发展纵向思维。审视当前的数学提问,教师对分层缺乏必要的认识,分层问题设计不合理,学困生需要回答的基础题过多而产生厌学情绪。我们对分层问题设计不够丰富、标准不够多元,能让满足不同学生的求知需求,也未能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不同发展。分层设计缺乏科学性,仅依据几次考试成绩就对学生分层,一次考试失利往往视为全盘皆输。分层缺乏隐蔽性,小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不慎的分层方法会令学生失去自信,将自己看作是学困生,认为做错也是正常的。教师以一刀切的方式提问,对学生差异性缺乏周全的考虑,或提问时间过长、问题质量不高,影响了学生个性发展。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往往难以把握难度,基础问题设置过难,很多学生会答错;选做题过易,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回答;高难度问题过多,增加了学生思维压力,影响了回答效率,让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我们要承认学生差异,不对学生提出统一要求,要依据差异科学分层,让每个人都能得到最大可能的进步。提问在质不在量,要为学生的发展留有空间,要以动态的标准去评价。教师要以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为依据,把握他们的实际水平,对他们进行准确分层,学优生多回答逻辑思维强的问题,学困生回答难度小的问题,以培养兴趣,让他们收获成功,一般生要在基础题上有所拔高。教师不仅要对学生成绩分层,还要对他们的思维能力、学习态度进行分层。树立科学的学习观,激发他们的斗志,让他们形成良好习惯。
(三)总结问题,巩固知识
在小学数学问题导学完成后,教师要及时总结问题,促进学生复习巩固,深化其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一方面,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使用课堂笔记进行复习的方法,如提前检查笔记是否有遗漏、系统梳理整节课内容等;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做好问题小结,强化重点知识,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实现归纳整合、实践运用。
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以往课堂的教学模式,将问题作为导学的点,积极开展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深入课堂学习及实践探究过程中去对数学知识点进行深入的学习、分析、思考及解答,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水平及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吴凝儿.问题解决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大世界(下旬),2019(07):101.
[2]覃会川.问题解决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05):58-59.
[3]胡琴.问题导学策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19(05):43-44.
[4]张福兰.问题解决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8):56.
[5]刘玉现.问题解决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18(3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