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进行系统化历史学习的关键时期,而且,很多学生也喜欢历史,但随着历史课堂的简单讲述以及枯燥的背诵,渐渐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低,这也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历史学习效率。所以,在全面提升学生历史素养的背景下,作为教研员的我们要组织好教师做好历史学科素养的研究工作,并通过多种恰当教学活动的组织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而,在保障高效率历史课堂顺利实现的同时,也为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历史素养的全面提升做好保障。本文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构建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课堂进行论述。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教学
核心素养伴随终身发展需求,包含了社会发展需求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培养初中生的核心素养是初中教学现阶段的一个重要目标。历史作为一门涵盖了文化精髓的学科,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历史教师应该着眼于如何通过初中历史教学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教师做好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工作
为了确保历史学科素养能够真正落实到历史课堂当中,我们首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不是如何教的问题,而是教师对核心素养了解多少,知道多少,也就是说,历史教师应该先自己学习,对核心素养的概念以及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等进行了解和研究,这样才能保障核心素养下的历史课堂价值得以最大化实现。那么,历史教师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学习呢?
首先,明确核心素养是什么。简单地说,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人。
其次,做好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工作。从新课程标准上来看,每一门学科都有对应的学科素养,对于历史课程来说也是一样。所以,为了能够将历史学科素养落实到课堂中,教师需要明确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个方面,而要想确保其与历史教学结合在一起,教师需要对每项具体所指的内容进行研究,这样才能有效地将其与历史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才能深入地挖掘历史课程价值,进而为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打好基础。
总之,在全面提升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一线教师就要做好前期的研究工作,这样才能在全面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中将其与历史教学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构建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历史课堂。
二、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中的落实
作为历史教师,我们除了从理论上明白核心素养的内涵之外,还要落实到行动上,也就是结合历史教学,通过多种活动的组织和应用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这样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为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做好保障。
例如:在总复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中国历史与外国历史结合在一起,简单来说就是我们要打破教材的局限,打破时空的局限,将同一时期国内外发生的事件联系在一起,这样不仅能够实现知识的系统化,而且,对教师专业能力、对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将1840至1900年之间世界上各国的情况进行梳理,比如:1861年~1865年的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废除了奴隶制,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等等,总之,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按照时间线索进行总结,或者是绘制成思维导图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当然,学生在参与这一活动中,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得到锻炼和提高,而且,学生的时空观念也会得到培养。总之,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中的落实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设计恰当的课堂活动,进而,为学生全面的发展,为高质量历史课堂的实现做出贡献。
三、做好核心素养落实的反思工作
反思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师更应该时刻进行反思,对学生学习情况、对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况等方面进行回顾和反思,这样才能确保核心素养下的历史课堂教学目标能够顺利实现。所以,在核心素养下的历史课堂构建中,教师要重视反思工作,要在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确保高质量历史课堂的顺利实现。例如:在教学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这一章节时,当这部分内容全部讲完之后,教师要进行反思和分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否能真正理解,课堂所组织的教学活动以及所选择的教学辅助工具的作用是否发挥到最大等等,总之,教师要全面反思,并在寻找不足中进行完善,这样才能真正构建出高质量、高效率的历史课堂。
四、通过情景模拟教学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由于年龄的限制,初中生对人文素养的积累十分缺乏,导致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容易出现对知识混淆,对概念比较模糊和知识点记忆不深刻等情况。也由于历史教学素材大多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学生难以理解和想象当时的社会思想与社会风貌,对概念的不完整,自然导致学生知识无法联系起来,历史知识体系凌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通过情景模拟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进行“百家争鸣”这一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查阅本单元不同学派的治国理念,在课堂上展开关于不同学派的治国理念的辩论赛,通过辩论赛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加深学生对不同学派的理解。辩论赛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有关资料进行想象。哪些治国理念值得我们去学习?通过有竞争性的辩论活动促进学生逆向思考,对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促进作用,而结合历史资料进行想象可以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五、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拓展历史知识格局
历史是一门内容丰富,知识跨度广,时间跨度长的学科,需要学生长时间对知识进行积累,才能对历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学习历史不能想着踏一步就能够成功。也正因如此,对历史的学习需要学生拥有掌握、吸收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才能让自身学习可持续发展。因此,历史教师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格局。例如,历史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历史视频,让学生直面感观当时的社会风貌。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请学生自主学习查找相关历史资料,将所查找的资料分享至班级共有的学习平台上。在正式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可对早已在班级学习平台上选取好的认为有探讨价值的资料进行评析,之后教师可以顺势导入其他知识,指导学生应该如何有效的查找历史资料,如何对历史资料进行评析,对历史资料可信度进行正确评价,如何利用资料丰富自身的知识格局等。此外,在对重点、难点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上网查找不同国家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的评论或历史当事人的文章与语录,带领学生多角度对这些人物的理念进行对比分析。这种方法,对学生的历史格局有了一定的拓宽,培养了其掌握、评价、分析信息的能力,树立了一种严谨的求证态度,提高了其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构建核心素养下的历史课堂,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要从了解基本的核心素养内容开始,接着,才能结合学生的特点、所授课内容的情况将其有效地进行落实和渗透。反之,如果教师仅注重教而不注重学,这样只会让我们的历史课堂事倍功半,也是不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的。所以,教师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真正构建出有助于学生发展的高质量的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韩琼.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优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33-34.
[2]蔡丹.试论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2):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