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爱足以远航 -浅谈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 35卷第8期   作者:孙小凤
[导读] 2011版《义务教育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
        2011版《义务教育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开发创造性发展潜能,提升创造力;促进人际交往、情感沟通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小学音乐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德育教学素材,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并以爱家乡、爱劳动、爱学习、爱自然、爱生活等主题穿插进行,从多种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至善尽美。作为一线的小学音乐教师,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寓德育于教材之中
        从备课入手,依托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以课堂为阵地,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让教材中隐形的育人目标浮出水面。
        有些教材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目的,属显性教材,如:《国旗国旗真美丽》、《颂祖国》、《我们多么幸福》、《妈妈的心》、《今天是你的生日》、《雏鹰之歌》等。而还有一些教材,如:《雨花石》、《我怎样长大》,《龙的传人》、《蜗牛与黄鹂鸟》等歌曲,被称为隐性教材。这些教材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去挖掘、发现和理解。如:歌曲《雨花石》是小学音乐人音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课《足迹》里的一首歌曲,它是电视剧《红红的雨花石》主题曲。歌曲旋律优美,激昂;主题鲜明集中,语言简练形象。在课前我做了精心的准备,收集了大量关于南京雨花台的画面,我一边讲述雨花台的创作背景,一边让同学们欣赏雨花石图片。总结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换来的。歌词开头 “我是一棵小小的石头、静静地躺在泥土之中…”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深入人心,最后学生不仅能深情地演唱歌曲,也能体会歌曲的情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从小励志做个好少年。
        二、寓真情于音乐活动之中
        作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乐教育,它对于陶冶情操、品行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起到独特的作用。教师应紧抓音乐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歌(乐)曲意境,抒发美好的情感.让学生在理解美、表现美、鉴赏美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如歌曲《冬夜静悄悄》这首歌曲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歌曲曲调优美抒情,形象地表现了在一个冬雪的夜晚,老师家访回校时师生同行的情景、学生对老师充满深切的敬意之情,展现了一幅师生间深厚感情的动人画面。在设计中我以师生情为重点,把这节课设计为动静结合、唱演交融的综合课。首先在音乐导入活动时,通过对风雨声的模仿,巧妙地进行发声练习,为熟悉歌曲旋律和歌曲处理做好铺垫、并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其次在歌曲教学部分,创设师生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师生间有效的交流和互动,激发孩子们情真意切的演唱歌曲。最后是情景再现表演歌曲,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表现和创造。学生分小组对歌曲进行情景表演创造,在对理解歌曲后进行高层次延伸。学生们情真意切的演唱、在全曲快结束时出乎意料的一句 “老师您辛苦了,老师再见了.......”至今仍让我心怀感动。
        三、寓致美于教学环节之中
        真善美是人类的终极精神追求,是人类精神追求的价值目标。德育通过各种策略手段帮助学生体现和提升这些价值目标。在教学中,我将美育贯穿于整个教学细节之中,避免形式生硬地说教,要见缝插针联系实际。
        1.树立有序的音乐常规、培养学生良好课堂习惯
        从学生课前排队、跟着音乐有节奏步入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站姿势、课堂回答问题、如何做文明小听众等入手,培养学生遵守纪律、举止文明的良好课堂常规意识。美的音乐课堂从有序的常规开始,长此以往,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塑造学生良好的品质奠定了基础。
        2.强化双基、提升学生的技能美
        双基中的基本技能则是学科或教材内容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技能。通过反复训练达到自动化的技能称为技巧。音乐基本技能主要分为演唱、演奏、创作三部分。

基本技能训练要通过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结合进行。
        在进行合唱教学时,建立听觉意识尤为重要。我经常把演唱提示编成儿歌教给孩子们。“轻声唱、用心听,和谐的声音最动听”,“三分唱、七分听,唱好合唱你能行”。旨在通过郎朗上口的童谣,引导孩子们在合唱之美的道路上前行。
        口风琴、葫芦丝、陶笛是我校的课堂乐器。在最开始拿到乐器时,孩子们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课上练习生怕老师同学听不见,导致演奏的声音失去了美感,变成了噪音。我通过生动的声波分贝展示,给孩子们讲解什么是乐音,什么是噪音?学生们对声音有了正确的认识,同时我又加强呼吸训练以提高演奏技巧。孩子们在演奏技能上面有了很大提高,悦耳的笛声在教室里回荡。
四、寓博爱于教师形象之中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学生是爱的前提。在尊重学生、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去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过失,才会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也才可以赢得学生的爱戴。
        1.每颗星星都闪耀、关爱每一位学生
        记得在一次一年级音乐课上,我和孩子们正一边唱着“金勾勾、银勾勾,小小指头勾一勾,金勾勾、银勾勾,你是我的好朋友”、一边做着拉勾勾的手指游戏。当我走到一个小男生面前和他拉勾勾时,孩子因为满手墨渍不愿伸出双手,我便立刻拿出纸巾帮他擦干净双手,最后全班孩子们开心笑了,他也主动和我拉勾勾。教师对学生之爱是博爱,平等之爱。在一年级的课上,经常会出现各种意料之外的问题,“老师、我的牙齿掉了”,“老师、我要上厕所”。只有真正做到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才能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相济的目的。为此,教师要改善自我,不自高自大,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心胸豁达,炽热认真,一视同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同他们交朋友,尊重、理解他们。这样学生就会从心理上接纳,从心底产生敬佩,师生关系就会和谐融洽。
        2.让自己成为最美的风景
        音乐教育是美的教育,音乐教师是美的使者。那么,音乐教师美在哪里呢?必须让自己的内在气质与外在表现高度协调融合。音乐教师的举止、言行、衣着等,如果太浪漫华丽,就缺少了作为一个教师所应有的稳重与端庄;如果太朴实老成,就缺少了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所应有的活力与高雅。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穿着打扮上,要既能显示出自身的艺术审美素养,又不至于让人有浓妆艳抹之感;在言谈上,要充满情感但不故作多情,富有幽默但不滑稽可笑。
        3.才艺升级,自身就是多媒体
        教师作为知识传播者,更需要随时打磨更新自身技能,与时俱进,才能在课堂上带给学生精彩。而纵观当今音乐课堂,由于现代信息技术革新带来便利,音乐课堂上教师范唱声少了、教师弹奏也少了……,多媒体的便捷代替了大部分音乐教师原本的工作职责。长此以往音乐教师成为现代信息技术的播放员,音乐老师的特长技能得不到展现。
        多年来,课堂上我坚持教师自身就是多媒体原则,在没有特殊情况下,每首歌曲学唱时都会亲自范唱引导学生,学生唱不准再单独范唱、或听钢琴演奏,来帮助孩子们加深对歌曲记忆。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教师情真意切的歌声、才能以情激情,从而达到师生间的情景交融。
        字里行间写不尽、唯有践行意更高。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无处不在,不仅在课本上、更在生活中;在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在教师的一言一行里。把音乐课堂塑造成为以美育人,润物无声的乐堂。唯爱足以远航!
        参考文献:
        1、2011版《义务教育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人民音乐出版社。
        2、《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实习课课程》,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