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 35卷第8期   作者:姜晓莉
[导读] 现如今,美术是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中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要:现如今,美术是幼儿园教育五大领域中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学习能够帮助幼儿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等,对于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与健全人格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社会对幼儿教育日益重视,国家也不断出台相应政策普及学前教育,以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同时,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开始成为培养幼儿教师的主要阵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水平与幼儿的发展息息相关。美术是幼儿表达自我情感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美术教育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到幼儿美术启蒙的实现、艺术素养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形成。现今,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针对幼儿的发展开设了多门理论和技能课程,主要有美术欣赏、美术教学法、绘画和手工等。由于一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美术基础薄弱,如何使学生掌握美术技能、美术理论知识及美术教学法等,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不断研究、探索。笔者作为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现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谈对此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审美教育
        引言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未来幼儿园教师,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中渗透审美教育可以解决幼儿园中美育师资短缺的问题。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审美教育(以下简称为“美育”),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艺术视野、训练美术相关技能等,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艺术执教能力,进而提高幼儿的审美涵养与艺术素养,这对幼儿美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美术课程的审美教育研究离不开实践探索,本文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美育精神为主题,以欣赏世界文化艺术经典为辅助,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为目标,发展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即“培养学生敏锐的生存感受”,展开一系列课堂教学改进,具体实施如下。
        1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陈旧古板
        美术是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艺术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如今的美术课堂结构严密,大多是大班教学,在班级里,学生听着老师的讲解,看着演示进行绘制,这样逻辑清晰的课堂,不是更适合数学、物理等逻辑严谨的科目吗?这样很大程度上封锁了学生的大脑,这样的美术课程,只有“绘画”,也只会“绘制”,学不会创造。这样发挥灵感和思想迸飞的课程,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程度和天赋,因材施教,让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学去创造一个独特的视角,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不应该在一个枷锁里漫步。这样陈旧古板的教学,学生无法得到很好的提升,以至于失去对于美术的热爱以及学习课程的主动性。
        1.2课程与社会脱节严重
        培养该专业的学生,是希望学生能够在步入社会之后成为一个合格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能够有很好的美术素养和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施、环境创设能力,从事好学前教育的工作,在其中担任孩子成长的领路人身份。每一个祖国的花朵都能在这些合格的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呵护下成长,发展德智体美劳各方面。但是,课程设置拘于自己的一小块地方,限于课本,与步入社会,与幼儿园教育实践工作有一定的脱节,不能将课程内容和实际需求进行很好的连接和迁移,使得学生很难适应幼儿园的教育工作。
        1.3学习模式调整不佳
        美术课程与基础教育当中的学习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不再是题海战术,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写就可以。美术课程更注重的是情操的陶冶,审美的养成,更注重课后的学习和品鉴体悟,而非教师的讲解。对于这样突然的学习模式转换,很多学生还对于自己的专业特点不太了解,也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迷茫,对于学习很被动、很懒散。


        2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策略
        2.1探索美术课的新载体,使美术课向多元化、复合型文化活动发展
        美术教育的内容是丰富的,载体也应该是丰富的,教师应积极探索美术课的开展形式,使美术课向多元化、复合型文化活动发展。美术活动绝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其教育内容应是全面的、综合的,学生应将不同方面的认知整合起来,以点穿线、以线连面,突破常规绘画概念的束缚,探索多元化的美术表现形式,挖掘美术教育的延展性。如学生运用简笔画创编绘本,并将自己的绘本作品上传至网络、幼儿教育相关App等,可供全国小朋友阅读,也能在自己见习、实习的幼儿园开展绘本阅读活动。美育不是独立学科,而是结合了各个学科的教育理念和探索美的精神,多元化、复合型的美术活动在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融合了社会热点、时代特色、民族精神、文化内涵等极具灵活性的内容,使美术教育有了更多可能性,为美育的开展与普及起到了很好的铺垫和促进作用。
        2.2通过美术欣赏培养其审美创新意识
        2.2.1美术欣赏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的基础组成部分,对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当前教学改革中有着十分突出的地位。毋庸置疑,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直接为未来的幼儿教育服务,幼儿培养事关未来的基础教育,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把学前教育专业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学前教育专业开展美术教学,同时为广大受教育者开启了一扇美术欣赏的窗口,对于拓宽学生自身的综合思维是大有助益的。一旦学生掌握了正确的美术欣赏方法,势必会激发学生们对美术的爱好与追求,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养成审美意识。
        2.2.2通过美术欣赏培养审美创新意识的实施方法
        在美术欣赏活动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们善于发现美、捕捉美、感知美、体验美的能力,尤其要学会欣赏对象的意境美和形态美,初步掌握这些美的事物之造型办法,领会美的意味。通常而言,审美的观察有赖于情绪感悟作为精神后盾,试想若学生在欣赏活动时都能合理地联想、想象,并渗透自身的美学情感以及对美的事物的理解性观察,那么是不难发现各种审美元素的。除此以外,在审美意识培养时,要特别注重对审美要素的理解。唯有把握好各种审美要素,方能在教师引领下,倾心鉴赏美术佳作,并能运用自身内在修养领悟形式美,学会观察的敏感化。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情感体验能力对于学生的一生受用,唯有在视觉中把握审美要素,同时掺入情感体验,才能使观者更为深刻地感受作品的精神内涵,达到高层次的审美鉴赏,进而建构起高健康的审美趣味,形成独特的审美创新观念。
        2.3树立正确美育理念
        教师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美育理念,在生活和工作当中能够贯彻落实美育理念。要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力,尤其是幼儿,他们的思想天马行空,不可以遏制,而是要让他们去创造和探索。幼儿就应该有幼儿的标准,切勿把成人的标准拿去对待幼儿,要鼓励他们的与众不同。对于幼儿的美术教育要有正确的理念,并且在实践当中付诸行动。
        结语
        总之,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与时俱进,关注学生及幼儿的发展方向,结合幼儿心理特点、成长规律及幼儿审美理论知识,有针对性地授课。教师需要注重教学模式的转换,确保美术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创新能力,让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幼儿美术教学方法;同时,通过开展多种活动,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为今后工作探索新知。
        参考文献
        [1]龚春艳.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6):160-161.
        [2]王艳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有效性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人生十六七,2018(12):161.
        [3]高明.《美术教育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ISBN978-7-5613-406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