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促进学生自主、深入学习的有效课堂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 35卷第8期   作者:胡晓静
[导读] 以一个实际案例为基础,尝试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作者对有效课堂
        【摘要】本文以一个实际案例为基础,尝试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作者对有效课堂的一点感悟:充分挖掘并把握住教材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切实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是构建有效课堂的根本途径;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是构建有效课堂的终级目标。
        【关键词】  构 建  有效课堂

        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自2001年起,至今已经二十年了。二十年来,教育上出现了一轮轮的教法和口号,如启发式教学法、快乐学习法、合作学习法等等。当然,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先进和有效的地方,但无论教法如何变,口号如何换,只要班级制还存在,课堂教学还存在,构建能促进学生自主、深入学习的课堂都会是最实际、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那么,如何使课堂成为真正有效的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有所收获?在这里,我想结合一节课堂实例谈谈我对有效课堂的感悟。
一、充分挖掘并把握住教材是构建有效课堂的基础
        《表内乘法》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尤其是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更是知识与技能目标的重中之重。在备课时,考虑到因为现在的教材不再强调区分“被乘数”与“乘数”,因而学生在做诸如“3个2是多少”这一类题时更喜欢列式“3×2=6”,总让人担心会对后面学习倍数问题时产生负迁移。于是我在开课时“灵机一动”,放弃了教材中学生熟悉的游乐园与便利店的主题图,开发了一个“大象运木头”的小游戏(旧版本主题图),并临时找了三个学生来表演:每人运送2根粉笔到讲桌上。我的本意原是想让学生体会:先看见一只“大象”运了2根粉笔,先把“2”这个数字记在心里,再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大象”,噢,一只、两只、三只,原来有三只大象,求一共运了几根粉笔,就是求3个2是多少。因为先看见的数学信息是数字“2”,2根粉笔,后看见的“3”,3只“大象”,学生自然就会列出算式“2×3=6”来。而且,这样一来,还把不会动的静态的数学信息变成了动态的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情境,多好啊!不曾想,就是这个自以为聪明的开课,直接导致了这节课的失败。表演的三个孩子先是闹哄哄的每人抢了两只小粉笔头捏在手心,其他的学生根本没看见,后又三人一起以50米赛跑的速度冲到了讲台上。后来学生虽然在老师的讲解下列出了算式“2×3=6”,但却在不自主间把这节课的重点换成了“乘法算式该怎样列”,而不是“在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这样的课堂,尽管气氛热闹,尽管学生积极性很高,但能称得上是有效的课堂吗?  下课之后,我认真进行了反思,我这节课到底要做什么?我是要让学生明白“在加数相同求和时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理解乘法的意义,而不是“哪个因数该放在前面”的列式计算。再看教材主题图,游乐园和便利店的情境,由远及近,素材生动,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既可以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又可以鼓励学生发现并积极提出数学问题。因为这是第一课时,主要教学目标是理解乘法的意义,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立即要求学生列乘法算式解答。很好的一节课,因为没有把握住教材,更没有充分的挖掘教材,讲砸了。

课讲砸了可以重讲,可学生失去的教育契机呢?还能重来吗?
二、切实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是构建有效课堂的根本途径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程理念与课堂学习正逐步实现融合,课堂学习中的教与学出现了很多喜人的现象,但现在的课堂学习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镜头一:上课时,教师用新课程的理念对学生激发兴趣,调动热情,引导方法,但是,学生一脸茫然,无动于衷,任你千呼万唤,就是启而不发。
        镜头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或是课堂讨论,一部分学生张扬过度,一部分学生闹中偷闲,默默地做个旁听者。
        镜头三:有的课堂上大部分学生翻开书,拿起笔,诚恳地等待老师的传授喂养。
        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人翁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教师在接受了新课程理念之后,在宣传、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方面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为此,为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的有效,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必须下大力气,唤醒课堂上的“主人”,同研共进。
    如何才算唤醒了课堂上的“主人”呢?2007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湖北省教科院举办的“全省小学数学优质课研讨”活动,省教科院的一位专家在总结会上的讲话让我受益非浅。原话记不准了,大意是虽然我们无法用精准的语言或标准来界定到底什么样的课才能算是一节优质课,但是,如果一节课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亮、小手常举、小口常开”,这样的一节课,肯定不会是坏课。我认为,用这句话来衡量是否唤醒了我们课堂学习的主人,是否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是非常适宜的。如果一节课上,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小脸通红、小眼发亮、小手常举、小口常开”,他又怎么可能没有认真听讲、没有积极思考、没有体会和感悟呢?这样的课堂,又怎么可能是无效的课堂呢?
        三、真正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有效性是构建有效课堂的终级目标
        自从孔子创设了讲堂、教师成了一种职业,诸如“如何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如何使课堂更有效”、“怎样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等问题就一直困扰着广大的一线教师,也成为教育专家们孜孜不倦、潜心研究的专题。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从讲授式教学到启发式教学;从“满堂灌”到有效课堂……近几年我们听的名词很多,参与的培训和学习也很多,以至于有的老师产生了这样的感觉:这课改改来改去,似乎又改回去了。其实,课改一直处在动态发展之中,它从来也没有离开过课堂,只是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主题:在20世纪80年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90年代课堂教学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展示;当今的有效课堂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的确,在这个“效率”意识更加强化的社会,与之相应的教学活动也应更加重视“效益”,不过请大家注意,是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效益”,即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获得预期的、最大化的进步与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节课中都能有所提高与收获。这既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的心中所愿,也是构建有效课堂的终级目标。

       
参考文献:
1、杜红芳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课堂》
2、席家焕  《全力构建有效课堂,纵深推进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3、远程教育杂志  《三种学习理论对复杂学习的解释及其整合》2006-4-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