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得到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为了能够展开良好的生活化教育模式,不仅需要加大初中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能力,还需要激发其主观能动性,让其在自主学习的同时让知识进一步内化。基于此,本文对现阶段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状况进行分析,从多个方面阐述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方式,以此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应用探讨
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教学进度的深入,学校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针对教学过程当中的实际情况充分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以最为结合学生学习能力特点的生活化教学模式,进一步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让课堂氛围得到改善,为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与综合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现状
当前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师仍然受到传统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仍然使用一些单一乏味的教学形式,这些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并没有将课堂知识与学生的学习性格与学习理解能力进行紧密结合。导致他们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不能够有效的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至于学生在课堂当中无法发挥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十分不利于课堂氛围的改善,从而这一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道德水平及综合学习素质的提升与进步能力,也不能好的体现出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策略现状
(一)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生活情境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师需要摒弃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积极转换自身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能够建立起与学生日常生活和生活情境能够相互关联的生活化情景教学。比如教师在对学生讲述日常生活当中需要遵守社会秩序的相关内容时可以利用身边的生活进行举例。
教师可以选择几名学生分别扮演客运售票窗口当中的售票员与买票群众。在该情景下,首先思维同学所扮演的买票群众在起初能够耐心的排队买票,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等待的时间越来越长,就开始变得有些烦躁起来。
四人当中就会有一人变得不想好好排队,于是他直接挤在了站在队伍第一位的买票人面前,还对窗口里的售票员大声叫喊“帮我订两张票,我很着急。”这是教师就可以针对这样的现象向全班同学发出提问。同学们进行思考这位同学的做法是否正确,不按秩序排队的人真的应该提前得到自己想要购买的车票吗?在此过程当中,这位同学他违反了哪些规则?经过学生的思考与讨论,学生就能够很轻松地回答道:老师他的做法是不对的,他违反了公共场所秩序。接下来就是就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帮助大家进行思考这类行为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之后教师就可以选择学生进行回答,学生经过思考也能过给教师准确的答案。这样的行为导致自觉排队的公共秩序遭到破坏,引起其他购买人的不满,从而甚至会引起争端或者是打架的后果。遇到这样的情况,应当试着对这位不遵守秩序的排队人员进行劝说,如果不遵守公共秩序的人员不听劝阻,那么就可以寻找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阻止。听到这样的回答之后,教师可以对该问题进行总结,同时对学生进行公共制秩序的教学。如此一来,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在日常环境当中树立起自觉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的责任与义务。人类的社会生活与各种各样的道德法律规范息息相关。只有大家都能够遵守社会秩序,我们的国家才能够稳定社会生产与生活才能够正常运行。在这样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情境表演的模式,就是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一种应用,一方面可以良好的激发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需要掌握的教学内容除次之外还可以提升学生道德和法制学习成绩乃至综合素质[1]。
(二)鼓励学生践行生活化教学成效
在教学过程当中,到时候除了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了解,还需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爱护校园环境的行为。从而保证学生得到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良好的在生活中展开。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实时受到熏染与鼓励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进一步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效[2]。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校园的花坛等角落进行小标语的设计,学生通过生动形象的标语设计可以提醒他人保护与珍惜花坛当中的花朵同时也能够培养出学生保护花草树木的良好习惯,对于培养学生自身的思想品德、实现教学实效都有着卓越的帮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在初中阶段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进行改变。需要结合生活化教学的模式还变传统课堂当中单一化的教学形式。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与初中生的个性特点进行结合,引发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学习热情,改善课堂教学氛围,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能够积极践行道德与法治的相关行为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乔义霞.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9, 13(35).
[2]朱学海. 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J]. 课程教育研究, 2019(14):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