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营造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课堂教学中,“预学单”是引领学生有效预学,教师把握学生学情的重要媒介。根据学生的预学情况,教师有目的地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学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暴露的问题和学生自主质疑的问题,了解学生通过先学形成的问题并以此为教学资源,确定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途径。而教师“教的活动”,就是学生通过探究主问题,沿着老师所设定的走向,展开比较充分的“学的活动”。
一、基于“一望以为知而事实不知”的问题解决策略
因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特点,小学生在前置性学习时往往会比较多地关注基础性的内容,如字词、故事情节等。对于学生“一望而知”的内容,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选择性地略讲或不讲,而那些学生“一望以为知而事实不知”的内容则很可能就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教学时,教师应以学生“似懂非懂”的问题为切入口,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思辨,从而解决问题。
1.抛砖引玉法
在学生的预学单中,教师应该敏锐地捕捉到学生“以为知而事实不知”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学生似有触摸但实际并不能完全独立解决的难题,教师应该以此为“砖”,抛砖引玉。《渔歌子》是张志和的名篇,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通过对学生预学单的整理,笔者发现学生基本能感受到词人对乡村田园美景的喜爱,这是学生“以为知”的内容,是学情起点;但他们“事实不知”的是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闲适的心境”,这是教学这首词的难点。如何在尊重学情的基础上突破这个教学难点呢?在预学中,一些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诗人会对这些美景有留恋?”“诗人是在什么心情下写的这首诗?”这些孩子们的疑问其实指向的是词的核心——悠闲自得的心境。
在课堂教学时,我在大屏幕上呈现了孩子们的这些疑问,经过整合,最后梳理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张志和为什么要写这首词啊?词中的这些美景和物象又承载着词人怎样的情感呢?”在接下去的“学的活动”中,通过诵读想象,感悟体验,孩子们触摸到了“白鹭”的悠闲,“鳜鱼”的自由自在,以及“渔夫”的悠然自得。
教师在梳理学生的预学资源时,要分辨那些看似粗糙、浅薄的问题,以学生的视角去触摸问题背后的真正疑问。教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整合提炼,以此为“砖”,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
2.顺错而导法
学生在前置性学习中掌握的知识,有时是不完整的,是不深刻的,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预学成果,明确学情起点,顺错而导,顺学而教。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一课,很多孩子在初读时往往会觉得王熙凤是一个“热情、直爽、善良”的人,这是学生“以为知”的内容,是真实的学情起点。
在教学时,笔者引导学生:“你能不能从她的语言中听出一些言外之意呢?”从而引发孩子们思考、学习。顺应学情,顺错而导,使教学更有梯度,更见深度。
二、基于“一望而不知”的问题解决策略
与学生“一望而知”“一望以为知而事实不知”的预学情况相比,“一望而不知”的问题似乎更为显性,它直接反映在学生的预学单上。王荣生教授认为:理解和欣赏某种体式文章的要点,往往就是学生理解和欣赏的盲点,因而也就是教学的重点。对于学生“一望而不知”的内容,教师应仔细分析梳理,提炼“主问题”,并以此来构建“学的活动”。
1.因疑设问法
《丰碑》是一篇革命现实主义小说,文本“出人意料的结局”是这篇文章的表达特点。笔者在回收的30份有效预学单中,有18位孩子提到了这样的问题:“军需处长为什么不给自己发棉衣?”“军需处长为什么会活活冻死?”显然孩子的质疑其实是初阅读时的一种“惊讶状态”的流露。于是在课堂中,我根据孩子们的疑惑进行再次设问:“在预学中,有18位同学提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军需处长为什么不给自己发棉衣而让自己活活冻死?我想大家都对这个结局感到很意外很惊讶吧,那么小说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推向这种出人意料的呢?”在这里,我通过学生对于“内容涵义”的质疑引向“关注表达”的质疑中去,提高了问题的质量,拓展了孩子自主学习探究的空间。
2.问题碰撞法
在学生的预学资源中,有时他们呈现的疑惑看似不一致,然而细加甄别,他们的问题指向却是教学的核心,此时,教师可以对比呈现这几类不同的问题,让问题与问题进行碰撞,激发孩子们进行深入思考,自主探究。
丁圆伟老师《珍珠鸟》一课,梳理出孩子们在预学单中提出的两类问题,一类是:“珍珠鸟为何会如此信赖‘我’?”“为什么大家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但到最后,它却能在‘我’的肩上睡着了?”一类是:“‘我’为什么要把吊兰放在鸟笼上呢?”“为什么‘我’那么喜欢小鸟,却决不去好奇地瞪大眼睛看它们?”很显然,第一类问题关注的对象是“鸟”,第二类问题聚焦的却是“人”,而“人与鸟的关系”需要教师牵线搭桥去组织学生学习探究。教学时,丁老师将上述孩子们提出的两类问题同时呈现于大屏幕,引发孩子思考。
一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都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而学生的学情又要与教学活动发生关联。教师应该在“预学”与“后教”之间寻找支点,根据学情梳理“主问题”,引领学生开展充分有效的“学的活动”,真正把关注学情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变成组织课堂教学的实际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