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针对于小学生而言,识字教学一直是低年级语文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也均来自于识字教学,学会识字对小学生的思维逻辑和语言表达的发展承载着特殊的意义,如何积极的为学生创造出有效的学生识字学习环境,教师应因材施教,合理的根据学生需求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小学语文识字在教学当中通过分层教学来提高低年级学生学习效率的方法,提出以下几点在教学中可以应用的策略,以供从事相关教育的教师借鉴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策略;识字教学
引言:小学是处于学生能力初步形成的重要发展阶段,培养小学生的识字数量和质量关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容小觑,教师应该对识字教学秉承高度重视的态度。分层教学是建立教师对小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生分层、教材内容分层、学习评价等方面分层,为学生营造公平、公开的学习氛围,有效保障识字教学课堂质量,分层识字教学可以让学生们都可以在学习语文识字中学有所获,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习水平。
一、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进行分层设计是十分必要的,为了达到理想的分层教学效果,在以分层教学形式展开教学活动之前首先便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地分层,以此才能进一步保证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在小学的语文识字教学当中,识字是一种有目的且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而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也要切实地考虑到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以便能设计出针对性的分层计划。通过观察学生的识字基础、理解能力、接受程度和试卷考试测试等方式将学生分层A、B、C三个层次,在A层次中的学生是拼音识字基础底子好、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都较强的学生;B层次是识字基础和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一般的学生;而C层次中是相对A层次和B层次而言识字基础和理解能力各方面略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层次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合理组成不同的学习小组,每组分为10人,为确保公平公正,以组内学生举手表决的形式,选出大家都认可的学生作为组长。由组长组织组内学生参加识字活动,完成组长设定的课堂识字目标,让小组内学生相互关联,相互监督,提高全体学生语文识字综合成绩。
二、对学习目标进行分层
教师在应用小学识字教学分层模式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区分课堂教材内容的生字难易程度,对于学习的关键作用在于生字对文本的整体理解,为全体学生制定基础学习识字学习目标,并且结合各个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分层学习目标,以便能促使学生的识字学习水平都能进行相应的提升。例如,在展开教学活动时引导C层次学生先对学习识字产生兴趣,自主学习识字;让B层次学生熟悉常用汉字500个左右,拥有一定的识字知识水平;让A层次学生了解汉字的基本笔画,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组内组外探讨学习。为了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PK比赛的形式进行识字竞争,并且根据比赛的成绩来适当的提升学生的层次分组,如,学生可以由C层次进阶到B层次或者A层次,以循序渐进的互动分层教学识字方式,让学生们在识字教学过程中都能做到全面有效的发展,这样也能进一步凸显出分层识字教学的优势和价值。
三、对教学过程进行分层
低年级学生识字范围有限,在阅读朗诵课文时经常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因此,教师便要利用分层教学识字方式来对教学过程进行分层,通过优化识字教学内容来提升语文识字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识字过程中,A层次学生可以通过拼音对不认识的生字进行标记,并且勾选生字词,在教师协助学生准确认识生字后开展造词造句的训练,在经过造句之后延伸学习内容,以小组为单位组使用生字和词语展开对话训练,以此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B层次学生可以通过不同颜色标注生字的方法来掌握生字,并且组内学生展开比赛,一人提问、多人回答,以便能加强课程印象、巩固知识;C层次学生可以向A层次学生探讨学习,实现组内组外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完成对生字的认识和记忆。值得注意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帮助C层次学生建立对于识字学习的信心,多给C层次学生机会,比如,让C层次学生带头阅读,建立自信心,并且引导A组学生分享一些有效学习识字的方法,利用学生之间的榜样力量来带动B、C组学生的学习欲望。
结束语:综上所述,教师在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指导中,应合理应用分层教学方法,帮助指导学生逐一克服和解决教学识字中遇到的难点和问题,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从培养学生的语文识字兴趣入手,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语文识字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自主学习识字,在发展思维基础上培养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调动小学生在学习识字的积极性、参与性,更好地掌握如何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在生活中解决问题,为学生在语文识字学习中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存青. 探究小学低年级识字高效教学[J]. 亚太育,2019(07):89-90.
[2]黄耕琳. 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策略谈[J]. 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5(09):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