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于学前教育的游戏化教学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 35卷第8期   作者:吴梅芳
[导读]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学前教育革新中的重要举措,
        摘要: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学前教育革新中的重要举措,是当代学前教育“人本主义”的基本体现,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主张将幼儿的个性、感性经验充分联系起来,将富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和游戏整合起来,提高学前教育的有效性,同时让幼儿园课程充分展现出人文主义色彩。而区域游戏则注重让幼儿主动在区域内探索,以幼儿自主的行为让知识以形象的、可感知的、具体的形态融入幼儿脑海中。两种教学方式存在一定的共性,这就为新教学方式的实现指出了方向。
        关键词:学前教育;游戏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要以引导幼儿的个性发展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抓住儿童爱玩的天性,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因此,幼儿园的课程设置要符合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游戏作为幼儿日常的基本活动,成为幼儿学习的重要载体。游戏过程是幼儿积累经验、进行自主构建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和基本知识。幼儿获得快乐的源泉之一便是游戏。游戏活动可以让幼儿学会各种规则,培养幼儿思考的好习惯。游戏的开展主要是以集体活动为主。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课程游戏化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因此,教师要设置有利于有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幼儿进行社会交往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
1把观察幼儿行为作为重要手段
        1.1以观察记录为依据支持个性成长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观察的目的是通过观察幼儿的语言、行为、表情,记录对于幼儿学习与发展具有典型意义的关键事件,分析幼儿的学习特点,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了解幼儿的兴趣,将幼儿的需要放在首位,发现幼儿的个体差异,从而形成富有个性的支持策略。
        1.2以观察记录为依据兼融生成与预设
        课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课程更加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贴近幼儿的学习规律,贴近幼儿的生活,贴近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幼儿是一个极具生长力的个体,不是一成不变的。幼儿的发展受各方面的影响,是无法掌控的。如何在幼儿的发展行为中捕捉到共性和个性的事件以及兴趣所在,需要通过观察记录中的事件对幼儿心理、能力、兴趣进行分析,提取贴近幼儿最近发展区的人、事、物,有效地将生成与预设相融。
        1.3捕捉案例可以立体解读幼儿,形成跨领域的教学模式
        案例的收集过程可以使教师的观察聚焦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内容上,可以提高教师对幼儿典型行为的敏感度,使教师能立体地解读幼儿,能将幼儿的行为与正在发生的学习联系起来,使教师们能从幼儿的行为中看见幼儿的学习,发现幼儿的发展,从而将幼儿的行为作为教育活动的起点,融合各领域知识,使教育的手段和策略追随幼儿,使教育活动更加有效。
        1.4有效提炼案例,全面解读幼儿,提炼共性,形成集体活动话题
        教师们可以对照《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分析、归纳同年龄段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发展状况,发现本年龄段、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以便于提炼出幼儿在一个阶段、一个时间节点上所需的成长支持,从而预设相关活动,通过分享、探究、讨论等形式答疑解惑,支持成长。


2课程游戏化和区域活动有机结合策略
        2.1游戏过程中的介入策略
        在区域活动中融入游戏化课程,注重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探索、自主发展,如上文所述,教师的合理引导则能够促进游戏活动的展开。课程游戏化和区域活动有机结合的重点在于教师如何介入、如何引导,首先教师对幼儿的行为要有深入的了解,能够根据幼儿的行为进行合理的解读,并采取可满足幼儿需求的措施。一是要满足游戏化课程、区域活动安全进行、公平进行、有序进行的需要,比如在游戏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幼儿过度喧闹影响游戏时,教师就要及时的介入游戏中进行干预;二是教师要观察幼儿出现的沮丧、烦躁等负面情绪,教师适当为幼儿提供帮助或者进行指导,以让幼儿能够完成游戏。
        例:在以往的区域活动中教师常常是让孩子自由操作,没有明确主题目标,孩子们的完成度不高,而且仅仅处于“玩”并没有“学”。现在在以“手工”为主题的区域游戏化课程中,教师可围绕教学主题,通过播放视频的方式,让幼儿观看动画片《托马斯小火车》,激发幼儿的兴趣,然后鼓励幼儿在区域中自己寻找塑料瓶、即时贴、画笔等等工具制作“塑料火车”,最后看谁的小火车做得最好,从而完成整个游戏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富有创造性、自主性、游戏性、教育意义,教师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尤其注意幼儿混乱、打闹的情况,在所有幼儿都开始制作火车时,观察幼儿是否泄气、沮丧,并主动给予帮助或者让幼儿之间相互帮助,如此一来,不仅游戏可有序开展,幼儿还能够锻炼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这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2.2游戏结束后的推进策略
        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进行体验、实践后往往要经过总结等过程,才能够让学到的事物保存在脑海中。所以,课程游戏化和区域活动有机结合并不仅仅需要注重区域活动游戏过程中的干预,还需要注意游戏结束后的总结、引导。在游戏结束后,教师要适当组织幼儿总结游戏过程中的经验,通过奖励、讨论等等形式,引导幼儿思考游戏过程,在总结引导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把握总结内容的适宜性,教师要注意总结方式、总结内容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呼应幼儿在区域游戏中获得的经验。
        例:在“手工”区域游戏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可在总结阶段选择出几个优秀的作品,然后一一为幼儿分析作品的优秀之处,将幼儿的名字张贴在预先设置好的“优秀画板”上,以成就感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所有幼儿主动去思考游戏过程中的行为;二是要在总结的过程中,引导幼儿主动表达,教师要在必要的环节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同时进行全面的观察以及细致的观察,分析幼儿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合理引导;三是要通过合理的提问来引导幼儿的思维,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表达能力、习惯、性格等因素,灵活采用封闭式问题、开放式问题来让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四是要采用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来引导幼儿相互讨论,让更多的幼儿能够参与到总结的过程中来。
结束语
        总之,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以及成长规律,实施游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创设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各项能力,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素红.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初探[J].青海教育,2019(10).
[2]谢梦怡,张新立.幼儿园课程的“游戏化”教学问题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09).
[3]丁月玲.完善课程游戏化体系提升幼儿幸福感指数[J].基础教育研究,2019(17).
[4]陈媛慧.幼儿课程游戏化教学需适时“瘦身”[J].小学教学参考,2019(24).
【作者简介】吴梅芳, 1993年8月,女,汉族,浙江省温州市
本科学历,中小学一级教师,从事幼儿园教学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