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券和折扣问题——疫情下巧用网红情境的同步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 35卷第8期   作者:王玉生
[导读] 把作为热点的成为网红的“消费券”应用到折扣问题的例题教学
        【内容摘要】把作为热点的成为网红的“消费券”应用到折扣问题的例题教学之中,加深例题的层次感和深度,从而使教学情境由枯燥转为鲜活,使教学过程由单一转为丰富,使学习过程由浅显转为深透,来自身边的例题使同步课堂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度,两地学生探究热情大涨,身临其境的参与学习,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长足的改观,让有效学习得到明显的体现,更让两地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同步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消费券  网红情境  同步课堂
        2019年,本校与丽水市景宁县大均小学结对,借助互联网助力义务教育,在网络开设同步课堂,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六下《百分数》折扣问题第二课时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示例题?笔者认为如果能把两地学生共同感兴趣的一些生活情境搬进同步课堂,让两地学生都乐于探究,必定能让课堂教学更为高效。
        一、网红情境,兴趣激起探求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2]网红情境是指时下比较流行、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例,如果改编成教学情境,必能使学生更加体会到身边数学的魅力而兴趣百倍的全身心投入课堂学习中去。
        1.阅读理解,明确意义
        许多学生因为数学题目本身的枯燥会对阅读效果产生打折现象,这对学生后面的解题是致命的。为了改枯燥为有趣,笔者在整理学生收集的折扣问题资料时发现有学生提到老百姓非常关注的“消费券”(如图) 问题,便稍加改编如下:

信息虽然比较多,但学生日常耳濡目染中知道“消费券”这一事件,因此十分感兴趣,审题效果大为提高。
        2.分而歼之,区别方法
        《浙江省小学数学教学建议》提出:“问题的设计要关注思考性和挑战性,有利于课堂生成,有利于展现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1]在题目中问题很简单,但挑战性却是很强的,题中不光有“折上折”的问题、还涉及“满减”问题,更需要学生通过分类去找到每一种类对应的解题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笔者让学生审题后问:“你打算怎样解决最后要付多少钱这个问题?”学生认为可以分成三步走,第一步是八折后的九五折问题,第二步是满减的问题,最后一步再解决消费券的问题。
二、区别分析,合作促进解题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有比较就有区别,有了区别就要分析,当一个人的力量不足以全面分析时,可以借助团队的力量,小组讨论便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1.加深体验,实践寻源
        经过学生的分析,发现“折上折”实际只需在原有折扣上继续用打折的算法进行计算就行,也就是用连乘的方法,算式为:(480+200)×80%×95%=516.8元,最后使用消费券516.8-30=486.8元;用满减只要算出480+200里面有3个200,减去3个50元即可,列式为:480+200-50×3=530元,最后使用消费券530-30=500元。通过比较486.8元<500元,学生一致认为用折上折的方法更省钱,最后要付486.8元。
        2.提出疑问,合作解惑
        看着学生满脸成功的表情,笔者发出疑问:这真的是最省钱的方法吗?请你再次阅读题目,小组讨论一下,看看有什么遗漏的条件?”经过笔者的提醒,学生终于发现消费券有两张,把衣服和裤子的钱合在一起算就只能使用30元消费券,怎样才能把20元消费券也使用上呢?学生再次讨论起来,终于得到了一种新的算法,即先分别算出480元和200元的“折上折”和“满减”结果,再经过比较把其中省钱的两种结果相加,最后使用消费券就是最省钱的方法。算式如下:480×80%×95%=364.8元,480-50×2=380元,364.8元<380元,衣服用“折上折”的算法便宜,所以最后使用消费券364.8-30=334.8元; 200×80%×95%=152元,200-50=150元,152元>150元,裤子用“满减”的算法便宜,所以最后使用消费券150-20=130元,两个结果相加即334.8+130=464.8元就是小明妈妈最终要付的钱,比480+200=600元共可省600-464.8=135.2元,比第一次算的结果486.8元更省22元。
        同步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线上教学,同样具备了线上教学的枯燥性,如何把学习新知的过程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利用之上,充分发挥生活中喜闻乐见事件的作用,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探究新知是同步课堂所要研究的一个内容。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习惯借助生动形象的事例,而鲜活的教学资源恰恰给了教学内容重要的补充,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探究知识的动力。为了能让学生达到学习的目的,要在材料的准备上做到多样性、趣味性、灵活性,让学生少做“判断题”而多做“选择题”,能够在不唯一的条件中正确选择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小学数学教学建议》。
[2]2012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http://jpzxx.dyedu.cn/html/2012/0923/3007.html。
[3]马云鹏.《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学科教学指南·小学数学)》.2019年3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