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创新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社会和人民对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进而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近几年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重视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并且不断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
关键词: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培养体系
引言
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面向所有高职大学生,结合专业技术技能,融入高职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模式。对高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旨在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开发和培养高职学生的开创型人格。而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体现了人文精神的价值追求,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加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有助于高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育和发展。
一、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联系
创新创业通识教育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进一步创新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精神,提升了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创新创业通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延伸和拓展,同时是素质教育全新的内容和发展方向。我们可以认为创新创业通识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创新,素质教育与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的融合是素质教育里程碑式的内涵提升。在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中学生要发散思维、敢于质疑、增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实现人生价值。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缺乏学
生创新创业意识的缺乏首先体现在学生对自我认识不足,缺乏自信。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凝聚学习兴趣,对自身未来规划不清。其次是学校在教育培养的过程中,过于关注学生的理论技能培训,学校的教学理念仍然是传统的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从而忽略了当前的就业形势与社会发展水平,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就业压力巨大,甚至是无处施展。传统的技能培训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如何让学生掌握在新时代中夺得一席之地,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中的重点,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仍然停留在简单的创业大赛,课堂授课等流于形式的方面,学生无法开阔自己的思路创新,无法掌握实际的技能创业,从而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够及时的完成从技能型人才向复合型人才的转变。
(二)阅读量小,综合表达能力不强
综合表达能力是指用口头语或者书面语来阐述和表达个人见解与思想观点的能力,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综合表达能力主要包括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三个方面。高职学生普遍存在课外阅读时间少、数量不足、方法不当、结构失衡、内容肤浅等问题,而内在知识储备的不足导致外在输出的有限。高职学生在口语表达上存在逻辑思维缺失、理论深度不够、技巧缺乏等问题,在书面语的表达上也体现出整体架构零散、重心不突出、言辞贫乏、词不达意等情况,在社交过程中又因知识的匮乏而导致无话可谈、思辨能力不强等问题。
(三)教师自身水平受限
在高职院校教育中,教师的技能水平是学生能力的高低的直接影响。作为专业技能型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教材上的本身内容外,还需要对实际操作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经验进行分享。而在目前阶段中,高职院校的大部分老师仍然是传统的理论型讲师,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讲述缺乏具体的经验与操作过程,无法满足学生日后工作的岗位需要。导致学生无法适应岗位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培养体系
(一)明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其中创新意识,创业精神以及创新创业能力是衡量和评价人才的重要指标。因此高校在教育中要以培养学科人才为出发点,重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效的融入创新创业通识教育。无论在课程数量上,还是在课程教学上,高校要将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效的融合。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保持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的系统性、生态性和长期性,建立与学校实际发展状况和教育情况相符的生态培养体系。
(二)完善社会实践平台建设,锻炼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致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创新创业研究,有利于形成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体系,更好地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同时,也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重要渠道。当然,为应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的现状问题,对社会实践平台建设也提出了要求。如在强化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践融合、设置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板块之外,还应结合学生自身条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实践和实习,将创新创业意识融入其中。[8]如积极开展小组创业实践的相关训练,对于专业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开展一体化实践平台的教育,教师可以提前安排参加岗位实习,在实践活动中,不断优化相关训练,鼓励学生自发组建创业活动小组。这一实践要求体现在理论上,即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应注重硬平台与软平台建设相结合。硬平台建设是指建设一批定位准确、面向集群式、对象为广大学生的综合创新实验室;建设功能齐全、与社会互动性强、实战效果好的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软平台建设是指建设层次多样、内容丰富、修读方式灵活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发展平台系统优势、统筹管理,适宜全体学生发展。
(三)转变教学模式,实现校企结合
首先,学校应该“走出去”主动寻求与企业的合作,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加强与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利用企业资源在当地建立职业培训基地,并且内派老师作为学校与企业沟通的桥梁,保证学校与企业长期有效的合作。一方面,企业为学校提供培训岗位和技术支持,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学校为企业培养对口人才,满足企业对技术型人才的需要。以实现双方合作中“双赢”的局面。其次,学校要健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技术领域中,单一的资格证书已经没有办法满足社会的人才需要,因此,这就要求学校,建立完备的资格证书制度,在能够使学生有“多证可依”的同时,进一步考察学生是否具有持证资格。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联系,创新创业教育丰富了素质教育全新的内涵,而素质教育为创新创业教育指明了方向。为了更好的将创新创业通识教育纳入素质教育培养体系中,高校要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毕重钰.大学通识教育中文化自觉的必要性[J].科教导刊(下旬),2019(12):1-2.
[2]李忠岘,冉启伟.新时代背景下对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途径的探索[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9(12):18-21.
[3]叶葳葳,杨丽贞,杨扬.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耦合的有效路径探讨[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9,36(10):151-152.
[4]邓宗娜,张强,张彦良,吕权,熊惠文,张梦伟.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及影响因素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9,32(08):112-115.
[5]王建国.高职院校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1):130-13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