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红色教育视野下延安精神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 35卷第8期   作者:杜明敏 陶存彬
[导读] 近年来,伴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大量增多,
        摘要:
        近年来,伴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大量增多,很多有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引发起了社会的关注,本文通过对红色教育下的延安精神的探究,来把这一精神引入到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从根本上阐述延安精神对于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性。
        关键词:红色教育;延安精神;大学生;就业
引言:
        我国高等教育对象已经完成由小群体向大众化发展转变,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1],随着近年来大学生人数的持续升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难以就业的问题,这种现状应该引发人们的关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直接关系到社会对于教育事业的认知及评价,所以开展对于大学生就业的红色教育不仅对大学生有着积极的作用,还间接的挽回了教育行业的口碑。
一、大学生就业思想现状
        第一,就业准备不足,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现在这个社会走出大学的大学生的年龄越来越年轻化,社会的阅历少。现在由于在计划生育的号召下,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习惯了父母亲给的安逸的生活,一但到了自己独当一面的时候,便吃不了苦,容易退缩,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就业的选择上,都想往大城市里面跑,加剧了就业的难度。
        第二,求职时对于职业有着过高的要求。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于美好物质的有着强烈的追求,尤其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当代年轻的大学生,由此而引发了这批人对于高收入高质量的职业的要求,来满足他们对于这个时代的美好物质的向往。同时在离职率方面,截止2017年10月31日, 2017届已就业毕业生的离职率为 10.43%,离职多集中在临时性就业学生中[2]。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想法都能成为现实,社会往往没有他们所想的那样,往往是残酷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高回报,所以这样也导致了一部分的大学生难以迈进就业的门槛。
        第三,过分的注重自我的利益,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不统一。随着改革开放把国家的大门打开,一些外部的思想、文化等流入国内,其中不乏有一些误导当代年轻大学生的思想流入,特别是国外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不是人民至上,往往注重的是个人的利益,这样就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发生转变,与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思想潮流格格不入。没有一个符合国家发展的社会价值观,当然在面临就业的时候也会难以融入到社会中,造成了就业困难的难题。
二、红色教育下的延安精神内涵
        第一,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回顾党的历史,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始,中国共产党一直保持着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这是我们党能取得巨大成就的坚实基础,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要保证。
        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人民的利益至上一直是我们党秉持的根本宗旨,即要有大爱的情怀,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舍弃小我,成就大我的优良品质。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从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导致落后挨打,到现在中华民族能够屹立在世界舞台中央,我们民族始终把开拓创新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不天马行空,找出符合当今中国发展的方法很有必要。我们在处事时应该要做到如此,不故步自封,应该脚踢实地,擅于灵活的改变自己的思维,开拓创新。
二、新时期延安精神对大学生就业思想的积极作用
        第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延安精神的核心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3]。

延安精神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指引着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奋斗方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那样的精神品质,红色教育把延安精神带入到大学校园内,让每一个大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便能够深入了解就业方面的问题,而延安精神则就是就业之后必须具备的品质,其中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就业价值观更是每一个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价值观,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所以提前做好一个好的价值观引导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有利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增强适应能力。往往很多的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就业时,会被各种各样的难题所难到,导致很多的大学生选择了放弃,而不是迎难而上,延安精神中的实事求是便显得尤其重要,但凡遇到问题我们要实事求是,不好高骛远,一步一脚印,做好每一步,尤其重要,面对各种各样的职业选择时,我们要结合实际,从自身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自己能够达到最高期望的职业,这才是现代每一个大学生的选择,适应于就业过程中的繁杂的职业行规,稳步向前。
        第三,有利于大学生为人民服务意识的培养。如果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那么大学生就是花群中已经开放,正待采摘的那朵,作为下一代中华民族的接班人,我们有义务,也有必要把自己的利益同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绑在一起,而不是过分的注重自身的利益,而小化民族利益。延安精神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精神,很有必要渗透到每一个步入社会,正待就业的大学生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应该秉持的根本宗旨,是我们每一个都应该做到的基本准则。
四、借力延安精神,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
        第一,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艰苦奋斗、扎根基层的就业观念。李克强总理在校园视察时说过,“下基层,到基层工作,才能使人更快的成长起来”。现在的大学生的眼光都很高,都想挤进城市里面,从而导致了部分大学生显得好高骛远,目前虽然我们国家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的社会。但是在西部,甚至是部分山区仍然有很多的家庭不能适应于当下,这时需要我们这些即将接过国家大任的当代大学生接过时代的接力棒,为西部开发和基层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那里也正是缺少人才的地方。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我们应该义不容辞,艰苦奋斗,把眼光放的长远一点,扎根于基层,实现中华梦的同时也能实现自我梦。
        第二,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服务人民中实现自我价值。延安精神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为人处世的准则,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把对于人民的奉献放在首位。当前社会是刚刚全面步入小康的社会,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接班人,要把国家的历史人物放在首位,在繁杂的职业中坚守自己和国家的本心,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就业创业的道德底线,把自己的价值同国家和人民的价值绑在一起,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
        第三,教育引导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开拓创新实现多渠道就业。在现在这个创业困难的环境下,我们有必要理论联合实际,认清自己所能实现的目标,及自己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不断的开拓创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把自己的价值实现最大化,选择一个合适的就业机会,找到属于自己可以实现价值的职业。
五、结束语
        延安精神作为我们党历代遵守和坚持的精神,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严格执行,它对于每一个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也为就业后在职场上的处世作风指引一个合适的方向,所以开展红色教育下延安精神,把这个精神带入校园,带给每一个大学生很重要。本文通过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更深层次的描述了红色教育下的延安精神的重要性,在这个就业严峻的社会背景下,仅仅依靠于大学生本身的基本素质是不够的,更需要学校和国家社会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董鲁皖龙 . 聚焦高校就业创业 [N]. 中国教育报, 2016-07-08.
[2] 朱杰 . 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思想问题及对策研究 [D]. 甘肃 :兰州大学,2010.27.
[3] 李世明 . 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丛书——延安精神 [M]. 北京 :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