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艺术是文化的核心形式,艺术作品应该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的艺术特征,艺术作品是艺术发挥审美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的载体,同时艺术作品又承载着艺术的继承和创新。文章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艺术传播平台的多样化,某些艺术制作人惟利是图,导致艺术的地位和内涵发生偏差,艺术作品的艺术特征变得模糊、艺术功能丧失以及艺术传承失真。文章围绕着三个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建议。
关键词:艺术特征;艺术功能;艺术传承
引言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良好,物质丰富,大多数人不再为生活过分劳苦奔波,安闲自得且有盈余的人们更加注重精神需求的满足。有需求就必定有商机,消费主义开始向艺术蔓延,表现出艺术商品化和产业化[1]。而现代文化娱乐产业的基本逻辑是:产品质量退居其次,迎合大众需求为先。艺术原本是艺术家凝聚生活力量而迸发出的激情,在当代却成为用来“吸金”的手段。
一、艺术特征模糊
(一)艺术的形象性
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现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理解和评价。而现在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某些音乐人直接越过对生活的感受,利用已有的技能编创出“朗朗上口”的口水歌,简单的旋律,通俗的歌词,普罗大众唱起来毫不费劲。可仔细研究歌曲的艺术形象,却经不起推敲。以流行音乐《别》作为例子,歌词里写道“别犹豫,别偶遇,别相遇,别继续,别比喻,别治愈,别下雨……”,纯粹是为了排比句式而生硬拼凑的歌词。诚然,音乐形象依托乐音、节奏体现情感、画面,不模仿具体的外观,带有不确定的、想象的色彩,但音乐形象绝不是支离破碎、令人费解的。同样是排比句,黄自《玫瑰三愿》中“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好教我留芳华”以不甘命运摧残、渴望美好未来的玫瑰花来象征当时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艺术形象感人肺腑。
(二)艺术的情感性
说到感人肺腑,不得不提艺术的情感性。情感冲动是艺术创作的原始动力,而如今却不然。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艺术家们不体味生活,而是想方设法找寻大众“痴迷”的情感,以没有情感的符号去创作带有“情感”的艺术品。大众需要空虚寂寞时的安慰,音乐产业便就着这一需求以音符拼凑出聊以慰藉的歌曲;大众需要感受发泄时的快感,音乐产业便生产出适用于蹦迪的“激情”歌曲。本来,以无情创造有情必然失败,但这类流行音乐还是占据着大众主流市场的半壁江山。究其原因,是音乐理论的成熟形成了固化的创作模式,流行音乐有既定的和声套路Ⅳ级、Ⅴ级、Ⅲ级、Ⅵ级、Ⅱ级、Ⅰ级,以此顺序伴奏的歌曲必定优美动听,足以唤起人的情感。我们知道,艺术情感是一条纽带,联系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将它们共鸣共振于艺术的形象中。而固定模式形成的捷径则将艺术创作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联系生生切断,这样的艺术作品只会是昙花一现、过眼烟云。
(三)艺术的审美性
再谈谈当代艺术作品的审美性。原本,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它凝结在一件件流传千古的艺术品之中,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经久不衰。同时,艺术的审美性又高度集中了人类特有的真善美品质,如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但如今的艺术商品、艺术产业为了迎合某些低级趣味,不惜抛却真善美,以媚俗的方式博人眼球,将庸俗、低俗作为商品的卖点,进行无底线的交易[2]。最近网络歌曲《惊雷》流行甚广异常火爆,但点击聆听,歌手“装腔作势”的唱法、“扭捏造作”的嗓音、看似带有古诗风格其实空洞无意的歌词,再加上毫无律动的喊麦形式,与艺术的真善美完全不沾边。更有甚者将歌词改编为不堪入耳的淫秽内容,令人发指。毫无内容美、毫无形式美、毫无审美性的歌曲竟然在艺术产业的运作下风传一时,不知这样的“作品”还会怎样荼毒艺术、荼毒大众。
二、艺术功能丧失
艺术家创造艺术形象来表现生活现象,以凝练而生动的艺术作品带给欣赏者审美上的享受和愉悦,牵引着欣赏者感受生活的真善美、高尚的情怀和价值观念,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及道德水平,这就是所谓艺术的审美功能、娱乐功能、认知功能及教育功能。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合唱》,通过宣叙调的追逐寻找,旋律从黑暗到光明,终于找到《欢乐颂》这人间至美至善的声音,这声音历经百年,不知打动多少听众的心。当时的艺术在高高的神坛上发挥着它独有的作用,带给人们心灵上的慰藉。不论是作曲家、演唱家、演奏家还是欣赏者都给予艺术最高的尊重。
(一)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丧失
而如今,“艺术家”的创作丢弃了艺术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艺术价值丧失,使得人们接触到的艺术只不过满足了生理心理的欲望、低级趣味及娱乐需求,仅仅发挥娱乐功能,而艺术的审美功能、认知功能和教育功能却黯晦消沉。
(二)艺术缺乏附着之地,艺术功能产生偏差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成了艺术传播的主要媒介,而现在生活富足,几乎人手一台智能手机,儿童也不例外。势如潮涌的信息使儿童对于许多事物能与成年人有一样的反应,导致“成年人天地的儿童化”[3]。在艺术领域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支教期间,我询问一二年级孩子喜爱的歌曲,以为得到的回答应该是《虫儿飞》、《小小少年》等青少年歌曲,或者是《蒲公英的约定》等关于成长的流行歌曲,结果我收到的回答是《芒种》、《下山》等情感类歌曲。现在5、6岁儿童演唱成人情歌已是司空见惯,拿着麦克风,眯着眼,皱着眉,一副或“久经情场”、或“落寞不得意”的样子。但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懂得这些歌曲,是否正用这些歌曲来表达自己。
网络传递着纷繁复杂的信息,孩子们并不懂得挑选适合其成长的信息。艺术也一样,受网络环境、身边成年人的影响,孩子们被大众主流艺术所牵引,原本适合于孩童的艺术却没有进入他们的视野。艺术缺乏附着之地,艺术的功能也无法发挥。
(三)优秀艺术作品的光环被机械复制打散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方式接触艺术,当代艺术从神坛上走下,走入了百姓的生活。
人们愿意花钱“买”艺术品“装饰”自己,艺术市场应运而生,不止诞生了迎合大众需求的艺术,也出现了许多机械复制的艺术品。艺术作品随见随听随买,艺术生产进入机械复制时代,但无限复制的作品使原作的本真性和权威性丧失,环绕它的光晕也同样丧失了[4]。这时,艺术品的数量已经十分庞大,供过于求,人们不再视艺术为珍宝,不再用艺术净化心灵,而是通过购物、囤积的方式彰显身份,用外在的艺术符号来缓解内心的焦虑与苦闷。歌手、偶像间互相攀比专辑的销量,粉丝们不惜花重金大量购买专辑来表现对偶像的热爱,从而坚定粉丝的身份,更有疯狂的粉丝对贡献少的粉丝进行人身攻击,某些教师粉丝甚至教唆其学生购买专辑……除此之外,艺术作品数量激增还会导致人们对艺术熟视无睹。梵高的《星空》被广泛运用于文创产品中,生活中的笔记簿封面总有它的身影,但并没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唯美画面下的艺术内涵。原本,科技的进步有利于大众深刻了解艺术,而现在艺术产品增多反而使人们离真正的艺术越来越远,艺术也无法发挥它的功能。
三、艺术传承失真
艺术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各民族互相影响的发展趋势是艺术的一般共性和独特个性的有机结合。各民族艺术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但是,今日中国艺术受西方艺术的巨大影响,已经到了动摇根基的地步,无论是艺术市场还是专业艺术教育,无一不有“舍中近西”之嫌。
传统艺术无人问津,许多老手艺、老技艺剩下唯一的传承人。而西方嘻哈文化、rap音乐在中国却“欣欣向荣”,出现多个rap比赛节目,节目收视率爆棚,市场占有率蒸蒸日上。反观传统艺术的宣传节目却鲜为人知。某些音乐人全盘接受西方流行音乐,认为中国传统音乐早已过时。因此,市面上流行音乐的旋律、节奏、风格再也找不到“中国”影子[2]。受其影响,广大人民的“耳朵”也跟着全面西化。在电影艺术领域,西方电影似乎扮演着文化入侵者的角色,在多部电影中树立救世主的形象,侵蚀着中国人的思维。
在专业艺术教育方面,以音乐学习为例,和声学、西方音乐史、复调学、曲式学、配器学等都是西方的音乐理论系统,甚至视唱练耳课程运用的谱例都是西方民族音乐。中国高等音乐教育正在用“西化”的耳朵训练西方的音乐思维。
诚然,人们主张艺术应该摆脱狭隘的,民族思想的桎梏,抛弃民族文化的传统思想观念,成为整个世界所共赏的民族艺术。但是,于今日的中国而言,我们更应该回首找寻中华传统,找寻本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手法,表现本民族的民族精神。
四、建议
(一)规范艺术市场
不良的艺术市场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除了某些音乐人追逐利益导致市场紊乱、审美水准丧失以外,娱乐公司不惜代价包装艺人;电视台节目设计台本、台词,安排艺人假唱、修音,追求着人们希望看到的幻像。在种种策划下,将搞笑、娱乐、光环推向极致。而传统艺术项目的策划、投资、拍摄却无人问津。
要想发生转变,音乐人应该放弃追名逐利,静心钻研音乐内涵,把形象、情感、审美注入音乐作品,传递高尚的价值观和情怀,发挥艺术的审美功能、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电视节目制作人和经纪娱乐公司不该只关注于包装明星“精致”的外表和“讨喜”的性格而忽略实力的培养,不该用资金决定比赛的结果而忽略公正,而应选拔真正实力优秀、品质优良的艺人,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电视节目不该将他国优质节目内容照搬照抄而没有中国自身的特色,不该疯狂地揽进外来文化并加以大肆宣传,而是要立足于中国传统艺术的根基,借鉴吸纳他国优秀艺术,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艺术;最后,电视媒体、新兴媒体等作为传播文化、传播艺术最快速的平台,要肩负起提升国民素质、国民审美力的责任,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国人作为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二)进行国民艺术教育
谈到提升国民审美能力,进行系统性的国民艺术教育势在必行。艺术要从娃娃抓起,他国博物馆、艺术馆始终对未成年免费开放,每个博物馆每天都有许多教师带着孩子们遨游在艺术的海洋之中,探索达芬奇、拉斐尔、梵高、毕加索等名人的艺术作品。而我国人口众多,由于安全问题不利于外出活动的开展,因此,教室里的艺术教育便至关重要。基层的音乐教师、美术教师就要扛起艺术教育的大旗,向孩子们传授艺术知识,增强孩子们对高雅艺术的体验,提升他们对艺术的兴趣。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宣传和发扬中国传统艺术。传统乐器、传统戏曲、民间歌曲、民间舞曲以及传统绘画等都是优质的可利用素材。
再者,追求艺术是人的本能,政府应该加大对艺术活动中心的建设,输送优秀教师,为渴望艺术知识的青年人、老年人提供学习机会。
(三)建立民族艺术理论体系
谈到中国传统艺术,相比于西方成熟的艺术,我国缺少的不是技艺高超的艺术家,而是更科学、更哲学且专注于中国传统的艺术理论体系。就音乐而言,和声学等学科的归纳整合都是依据西方古典音乐、宗教音乐,若我们一直运用这类理论不可能创造出属于中国的声音。因此,要从田野民间出发,收集民族民间音乐,加以分析整合,从中挖掘出我们祖先创造艺术、创造音乐的智慧、思想,并将其归纳成一个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体系,让中国人都能拥有“东方耳朵”、东方审美。
结语
在当代中国,政治、经济、科学已大有突破,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艺术却一直是短板。传统艺术衰落,西方艺术入侵,艺术工作者追名逐利,国民艺术教育难以施行,这些现象都在阻碍着我国的艺术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民族的灭亡从文化开始,艺术发展迫在眉睫。政府要慎重其事,艺术工作者要砥砺前行,艺术学习者要高瞻远瞩,人民群众要积极配合,共同推动艺术发展、实现艺术繁荣。
参考文献:
[1]刘小波.流行音乐消费的符号泛滥与现代性危机.文化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04),247-261
[2]刘厚军.音乐文化生存危机浅论.艺术教育.中国文化传媒集团,2017.(Z3),86-87
[3]廖乃雄.音乐教育学概论[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8.1
[4]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