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已成为教育鲜明主题。21世纪被誉为“创业时代”,创新与创业活动水平以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焦点。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13次提及创业,党的十九大报告中59次提及“创新”,6次提及“创业”,明确提出,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的等青年群体多渠道就业。经济新常态下,特别是在“互联网+”新常态、新环境下,教育部等部委相继出台具体文件指导大学生“双创”教育,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奖成为人才培养改革和突破的重点,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平台研究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指导性意义。
一、研究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平台的意义
近年来,女大学生创业趋势强劲。2013女大学生创业季中国高校创业教育高层论坛在清华大学举行,据统计各地建立女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8100个、提供实习岗位16万个,开展就业创业培训50万人次,累计帮扶4.6万名女大学生实现了就业创业梦想。近年来,该数据连连攀升,据山东女子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有77.55%的女大学生渴望创业。2017年初根据国内相关机构和媒体统计,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的数量开始持平,甚至在北京、上海、陕西、湖南等地,女大学生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男大学生。以所在学校为例,2017届本科毕业生共有97人自主创业,其中女性47人,占48.45%,以所在学院为例,2019届本科毕业生共有11人自主创业,其中女性7人,占63.64%。在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伴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互联网技术成熟等诸多有利创业因素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来实现就业。因此,对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研究有利于帮助女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在思想和行动形成正确的方向,提高创业能力。
另一方面,女大学生在创业机遇和成功率相对较低。造成这方面原因诸多,从创业动机上讲,女大学生创业多数是为了自我实现的需求,女大学生经营的项目多集中于投资少、风险小的小规模批发零售业、服务业等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行业,在管理方式上注重与员工建立起深厚的感情基础,在创业者的人格特质来看,女大学生创业者的性格往往呈现“性别角色双性化”的特点。因此,在“双创”背景下,加强对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平台研究有利于提高女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目前高校的“双创”教育仍停留在比较低的层次,存在创业教育理念不明确、创业教育管理体制不顺、创业教育课程开设不合理、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尤其是针对女性大学生创业的培育平台,存在扁平化、单一化和简单话的问题,面对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在“互联网+”新常态、新环境下,如何营造双创环境、氛围,提升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思维,提高女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优化女大学生就业质量,成为了高校就业工作者应该重点关注的研究课题。
二、构建女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育平台的途径研究
1.“搭”的培育平台
针对消费升级和网络信息化瞬息万变的时代背景,鱼目混珠的女大学生创业学习交流平台混迹在各类网络载体上,女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因网贷、微商、传销等形式受骗案例更是屡见不鲜,从顶层设计上,学校要为女大学生“搭”建规范、有效的交流和实践平台。
以湖南省为例,省级层面虽建立了“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学校”网站,但高校如何将信息与资源结合女大学生创业特点有效落地,还可多搭建规范的QQ群、微信群等交流学习平台。如“创业服务三湘行” 微信订阅号,该平台由湖南省相关政府部门主导,按照“政府+社会资源”共促发展的模式,为广大创业者及时推送政策、项目、资本等各类资源。各区域多个高校可联合多元协同、互促共进,整合社会各界有利于女大学生创业资源,共同研究搭建符合女大学生创业者心理特质的交流培育平台。同时,高校此类学习载体,一方面需制定专门的发展培育机制,遵循女大学生在创业不同阶段的差异需求、创业不同阶段和项目运营不同层次的规律,搭建递进式的学习平台;另一方面需有专门的老师对发布的信息、推送的资讯进行严格审核、把关和管理,保证搭建平台的信息及时、真实、有效。
2.“学”的培育平台
目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以启蒙普及教育为主,实践教育为辅,如何通过学习平台的星星之火“点燃”更多女大学生的创业潜能,从而实现以创业带动女大学生就业。然而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理论教学为主、课程教学课时少等“不接地气”的现状,导致女大学生不知道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强调,要用联系与发展的、整体与部分的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构建女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平台,不是要将其从原有的高校创业教育体系中独立出来,而是在现有的资源、模式中,综合考虑女大学生的创业就业的特点,在当前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进行完善,增加提高女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周边课程”,简而言之,就是要在普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基础上,针对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规律、身心发展特点、人才开发的逻辑顺序,增加特色课程,帮助有创业意愿和潜能的女大学生充分发掘、强化自身优势的课程,如“女性社会学”“女性创业案例学”“女性创业利弊”等等。
3.“练”的培育平台
大学生创业可分为知识准备阶段、创意形成阶段、项目选育阶段、实践孵化阶段和市场运营阶段,创业过程中一味凭借创业兴趣浓厚,盲目急于进行创业实践,缺乏操作实践训练,造成女大学生在创业实践中的过于感性、抗压能力差和盲目性等问题,是女大学创业就业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高校的创业教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教辅人员兼任,他们主要负责创业通识教育部分;一类由商学院等专业课教师兼任,主要负责创业教育项目教学部分[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D]. 李坚.大连理工大学.2014.],实践训练作为专业教育与实训实践的有效渠道,是提高女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重要方式。高校一方面搭建创新训练载体,培育女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创业中心或学院,多协同团委、招生就业、学生处组织专门的竞赛、科学发明以及其他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强化女大学生在知识准备阶段和创意形成阶段的实践训练,
4.“借”的培育平台
在创业过程中,大学生常出现“借力”不足的情况,一方面不明确政府、社会组织和学校等有关部门都为女大学生创新创业行为提供有力政策和导向,缺乏对政策信息的把握,另一方面一味埋头苦干、实操不够、整合社会资源能力不足,因此,“借”各类有力政策和资源的能力在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也十分重要。提升该能力的培育平台,一是学校要形成全国和当地地方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女大学生创业政策宣传的信息池,方便学生查询与咨询;二是要增强女大学生对政策把握的粘度,在创业沙盘操作过程中,遇到资金、房屋和培训等问题,鼓励学生从“借”政策、“借”资源的角度去寻找解决方案;三是“借”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创造机会,优化思路,查漏补缺,降低实际创业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