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核心素养与课程标准衔接转化的研究已展开,但关于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渗透核心素养培养理念的研究还不多,重视程度也不够,需要引起关注和反思。该文论述了家长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与教育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字:核心素养;教育行为规范;家庭教育;家长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结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生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生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
二、家长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与教育行为规范
(一)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一些有识之士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社会什么都有,就是缺少德行。我们有知识、有技术、有各种物质便利,就是没有那种有德行所提炼出来的胸襟”。父母只有转变家庭道德教育观念,确立以孩子为本的家庭教育目标,如:用长远的眼光看待孩子,注重平衡孩子的身心发展,运用科学的手段引导孩子,给予孩子最起码的尊重和理解,才能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成才。同时,父母应纠正自己重智育轻德育的观念,要明白决定孩子未来的不仅仅是他们的知识量,更是他们的道德品行、人格修养等等非智力因素。所以绝不能一味地追求智育,忽视其道德的培养。更为重要的是,家长应时常进行自我调整,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良好的心境、广泛的兴趣和进取的精神。这样才能为子女全面、和谐的发展营造出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心理环境。
(二)改进家庭教育方法
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品格的形成有不同的影响,目前,民主型、溺爱型、专制型和放任型这四种家庭教育方式是较为普遍的,其中以民主型教育方式为最佳。如何创造民主型的德育方式呢?首先,要坚持严爱结合、爱而有格的德育方针,重视并加强对孩子心理素质及道德品质的培养。其次,要以平等、尊重、信任、宽容的心来对待孩子,用关怀和爱对其行为进行指导,帮助其分辨是非,找对人生的方向。最后,父母要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如年龄阶段、行为习惯、个性、思维方式等,将道德教育渗透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探索出适合自己家庭教育方法,这也是家长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随时随地针对孩子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表现及日常的行为习惯进行教育,充分发挥家庭教育潜移默化性的优势。
(三)丰富家庭教育内容
伦理道德与品格培养是我国传统的家庭道德教育的重点,其他的内容只是有所涉及并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所以,拿传统的家庭德育内容对现代的孩子进行教育是无法适应现代的社会发展形势的。当今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得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日益密切,竞争日趋激烈,所以像法制、环保、理财、公平、公正、合作、竞争等等一系列观念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当然还要有像责任感、幸福感、感恩、心理健康等充满时代气息的德育内容也应该纳入家长应当具备的核心素养和行为规范中来,从而丰富家庭道德教育的内容,做到与时俱进。
优良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应对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所必须具备的。
因此,家长一定要让孩子积极参加体育劳动锻炼,增强体质,以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给孩子创造机会去接触社会、参加社会实践,让他们从中的到锻炼并形成独立自主的精神,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如敢于竞争挑战、善于选择把握机会等。只有让孩子具备了适应各种社会环境的能力,才能获得全面发展,从而成为具有核心素养的社会公民,而不能只是一味地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而忽视其他素质的培养。
(四)发挥家长示范引领作用
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其自身核心素养的好坏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比如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以及能力方面的素质等等。其中对子女道德形成影响较大的有文化素质、品德素质以及教育能力方面的素质。
首先,父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家庭德育水平和能力。家长需要提升的家庭教育能力,包括:对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认识能力,家庭和社会环境变化的认识与适应能力等等。丰富自己的家教理论水平和提升能力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自学,听教育专家的讲座,参加家长学习班,与其他家长交流经验等等。父母在提升自身教育水平与能力的过程中也同时促进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家长要身正为范。马克思曾说过这样的话:“为了孩子,我的举止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其力量是无穷的,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在孩子的面前中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获得孩子的尊重、信任,这些是取得家庭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常言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我们对来学校的老师的要求,但是我们的家长更应该以此为准则,严格要求自己,包括生活态度、言谈举止、精神面貌等等,都要起到正面榜样的作用。
最后,家庭要温馨和睦。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是塑造孩子良好个性的重要因素,比如,自信、勇敢、坚强、开朗等,也是发展良好道德品行的前提,因此,父母要调试好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尤其是夫妻之间的关系,彼此间要做到信任、尊重、关爱、体贴。即便发生不愉快也要私下自己解决,绝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谩骂争吵。作为一家之长,身负家庭重担,职场的竞争又很激烈,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此时就更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去解决,而不是一味的发泄不满情绪,搞乱家庭气氛。
(五)加强家庭教育环境建设
1.家长要有家庭教育环境的意识
父母是家庭教育活动的指导者,他们是否具家庭教育环境意识,是衡量其教育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整体性、开放性、和谐性是家庭教育环境意识的三个重要特性。整体性意识就是指把家庭教育看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来看待,家长要努力协调好它与其他教育环境的关系,从而形成整体有机的育人模式。开放性意识要求家长将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各种客观因素渗透到家庭教育之中。和谐性意识就是说我们协调家庭教育环境与其他环境的关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环境与教育、环境与人的发展的和谐统一。
2.家长要善于营造家庭教育氛围
中国家庭教育的基础是人伦关系,我们更注重孩子行为的培养而忽视了亲密情感的孕育。家长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则,为子女努力营造一个祥和、友好的家庭环境。夫妻之间出现矛盾时,要做到互谅、互让,切忌当着子女的面大声争吵,甚至恶言相向。彼此要做到互尊互爱、共同活动、同甘共苦,为子女做好榜样。
3.增强家长优化学习环境意识
家长很少考虑到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墙上挂名人字画或者名言警句;或者设置图书角;再者摆放盆栽。又如,注意孩子房间的墙壁用色,家具摆设,灯光调制等等。总之,家庭环境有着浓厚的文学气息总会让孩子有学习的氛围;反之,家中充斥的烟酒、漫画,则只会让孩子沉迷于其中而荒废了学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