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作为新课程标准的重要教学内容,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在有些地区并没有落实德育教育。作为一个学习生涯的起始,小学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开展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教育的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创造良好的受教环境,开展道德与法治课堂才能让孩子 们更好的接受知识教育。本文深入分析现今教育状况,对此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对当前的教育模式有所裨益。
关键词:小学教育 道德与法治 课堂教学 德育教学
在当前的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发现很多的德育教育的足迹,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导致德育在日常教学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 教师应该加强对德育的教育,小学生应该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培养小学生的思想,净化孩子们的心灵。德育教育和知识教育并驾齐驱,两架马车同时进行,不仅要重视小学生的文化能力,更要讲德育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品质,为以后的高级知识与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着眼课堂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多种形式融入德育
首先,道德与法制教育要渗透到班级制度的落实中去。 让小学生认识到规章制度的正确性、合理性和必要性,熟悉和掌握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真正遵守规章制度,按规章制度办事,为今后能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奠定良好的基础。将道德与法制教育渗透到规章制度的贯彻落实中其实非常简单和实在,例如,平时对遵纪守法学生进行表扬,或在平时教师的一种赞许的表情示意,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 一次看似随意的表扬,都能够起到激励学生遵纪守法的良好暗示效果。
其次,道德与法制教育要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去。学校应将道德与法制教育有意识渗透到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去,各科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道德与法制 教育素材,通过分析政治历史事件、剖析文学作品,从而积 极引导学生掌握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例如,在组织体 育课时,可以将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防范、自我保护教育等 内容渗透进去;在讲授历史课时,可以将国防法律、毒品预 防等内容渗透进去;法制教育渗透到各门学科中去,切忌形 式主义,不能牵强附会,要自然结合、启发引导,选择好教育 的切入口,要引发学生学法用法的兴奋点,使学生在掌握学 科知识、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对法律知识 有所了解,法制意识得到加强。道德与法制教育要渗透到校园环境氛围中去。法 律意识的形成,教育很重要,环境情感的熏陶也不可少。校 园环境氛围既是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和社会价值导向的集 中体现,也是培育法制意识的有效阵地。要根据学校的特 点,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法制氛围。要抓住校园网、宣传板 报和横幅等各种载体,组织网上知识竞赛,张贴一些宣传法 制的名人名言和标语口号,以形成校园内道德与法制教育 的宣传强势。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注重德育,塑造健康人格
道德与法制教育不仅需要知识的渗透性教育,还需要有 意识的体验性教育,也就是说,要在组织道德与法制教育活 动的过程中,努力突出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 能动作用,通过开展符合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具有学生 情趣和时代气息的道德与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来帮助他们学 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真谛,培育法制意识。
小学道德与法制教育要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树立法制意识,促进自我发展,它需要教师积极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寻找好适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的现场感、实用性强的各种活动作为道德与法制体验教育的载体。 例如,邀请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进行座谈,开展演讲比赛、 辩论赛,举办作文竞赛,参观少管所和少教所等各种法制教育基地,组织模拟听证会、模拟法庭等活动。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如果一味被动地接受教育,缺少过程性的参与, 教育效果肯定不会好。通过小学生的践行、体验和感悟,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用“心”去体验,自觉来感悟,使广大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富有意义的活动过程中真正掌握基础知识。 才能让德育内化为小学生的自觉的行动意识,达到德育的最高目标。
三、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注重养成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把良好的学习习惯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或倾向,那就是教育的成功。”小学阶段是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因此,养成教育非常重要和必要。小学生处在人生开始时期和最为关键的时期, 是养成教育的起始阶段,抓好小学阶段的养成教育,将为其一生的遵纪守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努力将其贯穿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养成教育要和培养良好习惯紧密结合起来,要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养成好习惯,矫正坏习惯,强化遵纪守法的意识,形成遵纪守法的习惯。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既包括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是计划性很强的工作,培养什么习惯,用什么方法培养,都要事先计划好。从学校角度看,就是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况和思想实际,把最重要的一些要求制订成为明确、具体而不抽象的规范,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提出明确的要求,定出规矩,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做到,让学生逐步养成习惯。这样,形式多样,授课灵活,最终实现道德与法制课的教育目的。
孩子就是一张白纸,我们想把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就要在纸上书写怎样的字,孩子的行为规范不是纯粹靠家长的引领就可以做到的,更加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支持,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事相辅相成的。德育教育事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培养祖国的花朵的重要手段。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坚持德育教育加入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 为小学的新课程教育注入新的血液、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潘新意.小学班主任德育教育中如何有效实施激励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 2019(41):198-199.
[2]黄慧玲“. 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适性课堂”构建[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 (04):129-130+140.
[3]董小明.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融入德育[J].甘肃教育,2019(1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