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全面实施以来,减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教材由窄而深变为广而浅;数学周课时由原来的5节变为4节;取消初中学生的期中考试;对学生作业时间也有硬性的规定等等。但是,“考、考、考, 教师的法宝,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仍是中小学教育局面的主流;“应试教育”的顽疾和痼瘤依然统治着中小学教育的大半壁江山;学生的书包依旧需要减肥。面对现实与理念的差距,笔者通过问卷、访谈调查中学生数学剩余学习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4.7%的学生表示很喜欢数学;只有5.8%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是件轻松的事情,没有压力;44.3%的学生认为数学作业太多、太难,17.6%学生每天要花2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做数学作业,31.8%的学生回家是完全没有任何的玩耍的时间,63.6%的学生承认自己会抄袭数学作业;20.6%的学生认为数学对他们来说是太难的,56.5%的学生每周至少要参加一次以上的数学课外辅导;18.6%的学生认为数学竞赛的压力很大;16.5%的学生认为数学辅导资料又难又多;这样看来,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剩余学习确实仍然过重。
1提高教师素质是减少剩余学习的关键途径
1.提高教师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水平
前面提到新课程理念是进步的,是减少剩余学习的。但是教师没有落实,才不能减少学生的剩余学习,造成不能减负。这就要求提高教师的水平。新课程理念,对很多老师来说都新的,需要集中、分散继续教育使得教师深刻理解新课程的理念,通过示范课提高教师对探究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和校本研究的运用和把握能力。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这样才能改变学生机械的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掌握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相对于机械的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学习效率高。效率提高了,学生就不需要剩余学习了。自然可以减少剩余学习。
1. 2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水平
教师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的一个原因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所以要借助剩余学习来弥补。因此提高教师水平,把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在课堂上把一定的作业清掉,这样就不需要课外补,不需要课外作业成堆。
2改革考试制度是减少剩余学习的有效途径
社会上对剩余学习的错误观念;对于新课程理念、减负精神,有些学校阳奉阴违的社会现象;即使学校减负,家长却要求增负的社会现象;主要是因为考试制度的不合理。因此从实质上看考试制度才是造成学生剩余学习的直接原因,剩余学习又导致学生负担过重,几十年的减负口号成为空谈。而因此改革考试制度才是力用在刀刃上,考试制度改革了,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提出改革考试制度也不是一两天的事情了,各部门也做了各方面的努力,但是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就中国的现状和国情而言,考试制度是相对来说比较公平的衡量准则,不能取消,只能改革,但改革不是一段时间内能够完成的。许多地方做了各种尝试。江苏省策应新课程,提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2008 年新高考方案。但是这次改革是否真的减负还有争议,没有最后定论。
2.1改革命题思路,正确引导学生
前面提出中考、高考的题目有误导学生剩余学习的趋势,既然考试有这么大的影响作用,那么我们不妨从考试上入手发挥考试的正确引导作用。基本题都是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识点都能答的,并且剩余学习并没有增加答对题的可能;非基础题逃离教师的猜测,考题海战术无法攻克,需要学生自己分析找出解答方法。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需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观察发现、归纳类比、空间想象、抽象概括、符号表示、运算求解、数据处理、演绎证明、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而不依赖与只会做老师讲过的题目,遇到没有见过的题自己会思考,自己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2适当减少考试题量,增加考试时间
目前的数学考试都是时间比较紧张的,造成学生平时要通过剩余学习来提高做题速度。这样的考试往往很大程度上是考学生的速度,而不是考学生的程度。
所以适当减少考试题量,增加考试时间,能够减少学生对作答时间的追求,也就减少了剩余学习。
2.3对考试进行分层,让试卷适合学生
笔者认为学生是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个性,学校也对学生进行分层培养,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肯定有不同的才能,即便是现在用考试来衡量的知识不同的学生掌握的也是不同的。那么考试就根据分层的学生分层进行测量。学工科的学生数学要掌握的什么程度,学理科的和学文科都使用不同的试卷。这样学生就不用为了应考同样一张试卷而进行剩余学习。
3进行小班化教学是减少剩余学习的必然途径
很多人提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负的关键。当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没有错,但是根据我们随堂的听课现在的课堂没有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教学效率没有明显提高。教师并不是不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不是每个教师都没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水平。而是没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条件。一个班级五六十个学生,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教师如何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对各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同时达到效率最大化?从而自如地应付考试、发展个性?
我认为有效的方法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教育界流行一个学游泳的故事。中国学生学游泳是先老师统一教理论知识,再在游泳池边统一教游泳动作,最后教师带着学生统一到游泳池里学游泳。而美国学生学习游泳是老师带着学生到海边,让学生各自下水,一些学生凭着本能学会游泳了,一些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下学会了,一些学生实在在旱鸭子,如何教都学不会,就放弃学游泳了。这个故事本意是来说明中西教育的差异,我在这里引用是为了说明学生是存在差异的,学生的学习也是存在差异的。新课程承认学生个体是不同个性的人,不同的人对于有用的知识需求是不同的,因此不同的人的剩余学习也应该是不同的。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剩余学习,对另外一个学生来说可能不是剩余学习,因此在减少剩余学习减轻学生负担要因人而异,教育学生就要因材施教。比如在球面上的几何教学过程中,先进学生对于这一知识自学过已经会了,而后进学生对于教师教了一次还不会,这样教师上课,对于先进学生就是重复学习已经会了的知识,这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剩余学习;而教师为了照顾大多数同学的需要和赶教学进度, 没有在这些知识点上给学习困难生足够的时间,再加上后进生本身的不自觉性,使得他们没有得到充分的练习和巩固,后进生就有消化不良的迹象,课后又要补课,造成学习负担加重。虽然根据布鲁姆的理论,学生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总能学好的。但是这些知识可能对于这些后进生来说,他们以后不会用到这些知识,这就造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剩余学习。因此,教学要分层,有不同知识需求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进行教学。
访谈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认为,教师布置的书上的作业,他们不做都会了。而再让他们做就是浪费时间,增加学习压力,这就是剩余学习。而在大班化教育形式下,教师的作业往往一刀切,所有的学生做同样的题目。而对一些学生来说是做已经会了的作业,是剩余学习;对于后进学生来说,可能就是难题,就是他以后生活中不会用到的知识,也是剩余学习。因此,为了照顾到全体学生,作业布置也要进行分流。作业中要有基础的,中等的和开放的。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
[1] 魏庆洪。中小学“减负”——我国素质教育面临的瓶颈[J]。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3 期。
[2] 邓凯。“减负”困难的原因及出路[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9月,第7卷第3期。
[3] 莫晓红。减轻学生负担, 推进素质教育——由一幅漫画想到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2月,第20卷,第2期。
[4] 王建琴。基础教育“减负”政策失真的原因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7 年第1 期。
[5] 彭薇。课堂求“热闹” 作业难“减负”[J]。解放日报,2007年8月28日第0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