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顺应教改潮流,认真学习新课标的理念,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并且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积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努力转变教学方式、评价方式,提高自身结构和素养。因此,德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通过语文课堂课外积极开展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
语文课堂教学时应通过对语文教材的讲析,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现在我就谈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点滴体会。
一、紧扣文本阅读,渗透德育
在传统教育中,小学语文对学科的专业性虽然较为注重,但德育教育内容涉及的也不少 。如何让德育教育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其实得要求我们语文教师不仅仅通过阅读文本,同时应结合自身对德育内容的理解,根据现阶段学生实际情感认知情况进行备课,然后在课堂中巧妙地渗透德育教育。语文课上,教师不仅应对学生从“物”的表面进行引导挖掘,还要让学生对文本所要表达的观念进行深刻领悟。如《金色的鱼钩》一文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老班长为了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如何克服种种困难,想方设法照顾好三个小战士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还要对文本内在精神进行感悟——从老班长不惜牺牲自己的品格中,进一步领悟红军战士关心他人、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崇高精神。从而让学生对语文文本中的德育情感进行自然融入。
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中的教学,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进行情境教学,然后带领学生对语文教育中的德育内涵进行讨论。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课文中的深层内涵进行深入领会感悟。如《落花生》一文,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设备进行幻灯片播放花生的好处有哪些,然后讨论花生最可贵之处——把果实埋在地下。从而知道花生默默无闻、不炫耀的特点。然后再进一步感悟做人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样层层深入,让学生对作者的感受、情感进行切身体会。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成效的提高,还可让学生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让德育渗透于潜移默化中。
二、结合传统节日,渗透德育
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有的学者认为:“就本质而言,德育是一种通识性的教育,而不是一种专业性的教育。”可见,德育不可能是关于某种专门知识的专业化传授。以承认人、尊重人、关怀人为内容的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不仅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特色而存在,更是我国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内容。因此,传统节日及重大纪念日中蕴含的德育资源及其重要价值,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2005年,中宣部等部门明确指出:“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
如何发掘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中的丰富内涵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呢?
1、利用国庆节,进行爱国教育
每年的国庆节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最好契机,因此,在教学《开国大典》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记住国庆节。每年国庆节前夕我都会组织学生阅读爱国书籍,观看爱国电影,讲爱国故事、出爱国板报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熟悉国情知识,感受祖国母亲的伟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爱国系列德育教育活动,让学生明白了今天我们衣食无忧、生活稳定、尊严无损,这些都源于我们祖国的昌盛、国力的雄厚。国富才能民强,国家强盛,人民才有尊严。为此,历史上,无数爱国志士前仆后继,为祖国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他们的精神可歌可泣,他们的气节光照千秋,他们的事迹万古流传。也让学生明白了爱我中华,是每个炎黄子孙对祖国母亲最深情的依恋;爱我中华,是万千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2、利用拗九节,进行孝老感恩教育。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安排的就是“民风民俗”的内容。作文就是写家乡的一种民风民俗。百善孝为先。农历正月二十九正是福州的“拗九节”。这是我们福州特有的民间传统节日,又称“孝顺节”、“送穷节”。这天清早,福州人用糯米、红糖,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特别是已出嫁的女儿,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祝福平安、健康。拗九粥里不只是红糖、花生、红枣、桂圆等,更有着儿女的一份孝心,老人吃了甜在心头。现在“拗九节”演绎成为尊老敬老、崇尚孝顺的社会风尚,在福州发扬光大。我就借这个契机,让学生探寻拗九节的来历,并下厨熬一锅拗九粥,孝敬长辈,以表达自己的孝顺感恩之心。据家长反映,吃着自己儿女亲自煮的拗九粥,顿时感觉孩子长大懂事了,即使付出再多的辛苦心里也总是甜滋滋的,甚是欣慰。最后让学生写成作文,学生作文不仅言之有物,而且富有真情实感。孝老感恩教育水到渠成。
三、联系生活实际,渗透德育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不仅要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德育渗透,还要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利用语文知识进行德育实践。比如在我国新冠肺炎爆发时,我就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在磨难中成长,在磨难中奋起。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沉下心来,咬紧牙关,坚定必胜信念,居家学习,众志成城战胜这场疫情。在抗击疫情中,我让学生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兼做抗击疫情的小小宣传员,写防疫征文向有关公众号投稿,出抗疫手抄报参加比赛,拍《逆行的背影》诗朗诵视频为逆行者喝彩 。由于学生把自己的语文素养和品德教育很好地融会贯通,各种作品精彩纷呈。双胞胎姐妹写的《疫情中奔忙的妈妈》征文不仅在县级公众号中被选登,还被发表在“福州教育”专题报道中。有两个学生的的手抄报和一个学生的诗朗诵视频均获得县级奖项。就这样品德教育在学生生活实践中得到了升华,这不仅拓展了语文技能,也丰富了语文内涵。让学生的品德认知通过语文表达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也让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结语
在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既能够使学生对学习效果、语文素养等有所提高,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既陶冶了学生的文化和道德情操,也实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