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问题情境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期   作者:黄姬
[导读] 著名教育学者朱绍禹曾经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构建一种能够促使学生有效学习的情境
        摘要:著名教育学者朱绍禹曾经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构建一种能够促使学生有效学习的情境,而这不单单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知识经验,更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与品格。学生思考自由是良好教学情境的标志,这种情境为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极具艺术性,是教师为实现预定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率而目的地营造的,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是培养学生良好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将问题情境运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引发学生认识冲突,使其形成一定学习需求,产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进而能够有价值的自主思考。以此,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其思维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完善。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策略

        前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教育部门对小学语文学科提出的全新的要求,即除了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之外,还要注重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使其创造潜能与想象力被充分激发出来。教法无定,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而想要充分落实素质教育,问题则恰恰是中介。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具体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问题情境,以此不仅能够充分带动学生学习热情,还能够激活其创新思维,使其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将问题情境作为基础,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使其能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形成主体意识,提升学习效率。
一、观点先行,为问题情境的创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创建良好问题情境的首要条件即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牵一发则动全身,观念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具有直接的影响。良好的教学观念具体体现在对教学与学生的认识上。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不单单涉及理论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还涉及到塑造教学形象、突显教学思想、交流师生情感等内容。教学有效性建立在教师对教学正确的认识上。其次,教师要将学生当作课堂上的小主人,充分尊重其主体性。只有教师真正做到主动倾听,学生才能够敢于提问,进而充分发挥自身主体性。师生双方相互分享经验、分享知识,构成学习共同体,实现彼此间的共同成长[1]。
        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其将沉淀的生活经验付诸于文本理解,把问题解释与想象的合情合理,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所以,教师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宽容的态度倾听学生的心声,以此激发学生思维,使其能够大胆表达。正是善于将学生的对话引入到正题,才能够激发学生对话热情,提升其对话水平,进而使文本在对话当中得到创造性的拓展与延伸,以此焕发鲜活的生命。
二、引发学生质疑,使其主动提出问题
        对于学习而言,其贵在善于思考,当有小的困惑和疑问并积极思考,即会有小的进步;当有大的困惑和疑问并积极思考,即会有大的进步。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提问,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善于运用肯定的目光、赞扬的手势以及激励的语言等,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一些问题学生能够相互解答[2]。

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质疑,积极探究问题,就算几名学生因同一个问题面红耳赤的争论,教师也应该积极引导。
        例如,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关于《寓言两则》一课相关教学内容的时候,文中对“守株待兔”一词的理解为:日子一天天过去,野兔再也没有来过,野草长满了田地,庄家也完了。对此,学生的理解更加多种多样,但无论理解的深浅,教师都要让学生放开思想,鼓励其想到什么问题就积极提出来,比如:“野兔为什么再也没来过?”“庄家为什么都死了?”又如,“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当中,“力气总算没白费,禾苗长高了一大截”,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句话,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学习小组,让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讨论意见,然后进行学习成果汇报。有的小组说到:“他真的白费力气了,庄家不但没有长高,反而死了。”也有的小组说到:“他根本不该费这个力气,对庄家生长反而起到了反作用。”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使其明白做事要遵循其自然规律,不能单凭主观意识胡乱去做的道理。
三、引导学生在问题当中探索,带动其思维的积极性
        问题是学生进行一切思维活动的开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本就是不断构建问题情境的一个过程,需要教师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带动其求知欲望,使学生能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线索与条件,使学生的思维注重处于活跃状态。教师应该将学生的质疑始终贯穿于教学中,从而做到有效布疑、积极辩疑[3]。
        例如,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关于《火烧云》一课相关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课文内容之后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归纳与整理,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此时,学生的思维是以问题作为引导的,且朝着正确方向进行的,能够自主阅读,自主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小组,让其围绕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以此补充遗漏、纠正偏差,使问题的答案更具规范性。而这些成果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得到的,且相较教师直接灌输知识效果好得多。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会知识,更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又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倘若在圆明园旧址上对其进行重建,帮助其恢复原貌,这种观点可行么?对此,学生踊跃发言、各抒己见,并且能够在想象与思考过程中获得思维的创新。
结论: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创建问题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充分突显出来,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气氛,增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的线索与条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探究,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提升综合能力,同时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宋宝英.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浅析小学语文创新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0(16):119-120.
[2]杨宇一.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有效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20(16):53.
[3]周婷婷.关于情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31):5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