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教育的引领下,倡导全民阅读,提倡经典吟诵,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表演性朗读即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运用戏剧表演的方式所开展的朗读活动。在这种朗读活动中,学生需要做到声情并茂,也就是动作、声音和表情的协调配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表演性朗读活动的开展不仅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感悟能力,同时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喜好,巧妙开展表演性朗读,以此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实现其朗读水平与语文素养的有效提升。以下,笔者就表演性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讨论与分析。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表演性朗读;意义;策略
前言: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步。然而,纵观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现状,许多学生对朗读的兴趣并不高,参与活动也不积极,致使教学活动难以推进。表演性朗读活动的开展,将课本上的生硬文字转变的有趣、立体,将平淡的语言转变的生动、形象,将简单的朗读转变为表演与朗读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的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深化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感受与体会。表演性朗读作为一种具有较强综合性的朗读方式,需要学生运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朗读,面部表情、语言变化、肢体动作等。其有别于以往一成不变、逐字逐句的朗读形式,朗读过程更具趣味性,不仅学生更易投入,听众也更易被吸引。
一、将表演性朗读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意义
一方面,有助于强化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小学语文教材为学生呈现出丰富的文字版学习资源,虽然这些资源本身十分优秀,倘若学生不经过朗读,将其内化成自身感悟和语言,就会极大的减低教学效果。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年龄比较小,缺乏良好的语言感知能力[1]。表演性朗读的开展能使小学生深入揣摩最佳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而唤醒其内心对语言的情感理解,使学生借助表演实现心理和身体对语言的感知。
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兴趣。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朗读中通常存在词不达意、断句不准等问题,究其根本,主要因为学生缺乏丰富的阅读量,且参与朗读活动的兴趣不高。而表演性朗读则能够在动作、表达、语言以及形象等不同方面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此过程中,学生还需要与教师、同伴展开互动与交流,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增强其表达的信心和勇气。
此外,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小学生在参与表演性朗读的过程中,除了嘴巴参与之外,还需要表情、动作等的积极配合[2]。可见,整个过程的开展离不开学生思维活动的推动。这即需要学生在充分掌握教材内容的同时,将文字信息有效转化成形象思维,并通过表演的方式呈现出来,充分彰显文字传情达意的功能,同时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发展。
二、将表演性朗读应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一)选择适当的表演性朗读素材
小学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表演性朗读活动的时候,首要任务就是为学生选择适当的朗读素材。
良好的朗读内容能够更好的带动学生的朗读热情,增强朗多活动的效果。在当下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内容丰富、意义深刻的优秀文章,但并非所有文章都适合运用在朗读活动中。一些文章的内容太过复杂、篇幅过长,将其应用在表演性朗读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有限,显然时间上并不允许。教师可以适当节选文章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让学生开展表演性朗读,以此提升朗读的质量与效率。
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多样化的文体,有些适合开展表演性朗读的课文,教师可以直接运用,且尽量不要破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使学生能够完全把握课文的内容与感情。比如,教材中一些语言类或童话类的课文内容即是开展表演性朗读的最佳素材,教师可以对这些内容加以运用,以此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发展学生综合素质。
(二)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表演性朗读形式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提升表演性朗读的实效性,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表演性朗读形式[3]。针对于那些没有过多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的课文,教师可以安排一名学生朗读,以此避免因参与的人数太多反而影响文章的整体性。让朗读过程过于分散、凌乱。以《通往广场的不只一条》这篇课文为例,由于课文中只有作者一个主要人物,没有过多与他人的对话,且故事情节比较薄弱,单人朗读即可发挥学生表演特质,引发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针对于那些人物关系复杂且故事情节较强的课文,教师则可以安排多人朗读。此类课文一个人不能充分消化并完成朗读表演,需要多人合作共同完成。以《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为不同学生分配不同角色,使每个学生负责不同的任务,深入分析自己朗读的部分,以此提升朗读活动的实效性。
(三)利用多媒体设备创建良好的朗读情境
在我国信息技术持续发展的带动下,多媒体设备在各级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成为辅助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倘若只是单纯的朗读而未注重调动学生情感的话,课堂教学必定乏味无趣。以《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为例,课文中详细描写了五位壮士,倘若只是让学生单一的表演朗读,学生必定无法体会其中的情感。基于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关的音频,使学生体会音频朗读中跌宕起伏的情节、舒缓紧凑的节奏,随之在脑海中逐渐蔓延出战士们宁死不屈、顽强与敌人对抗的画面,以此激发学生想象力,使其深刻感悟课文的情感。在表演性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与释放,其能够结合起伏的情感对音频语速进行模仿,进而获得朗读能力的提升。
结论:综上所述,表演性朗读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方式,转变了以往朗读教学的不足与弊端,在提升学生朗读能力中发挥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教学中开展表演性朗读的重要意义,通过选择适当的表演性朗读素材;根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表演性朗读形式;利用多媒体设备创建良好的朗读情境等,使表演性朗读的价值被充分发挥出来,在增强学生的朗读技巧与水平的同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冬梅.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表演性朗读的应用初探[J].求知导刊,2020(04):69-70.
[2]黎金神.书声琅琅精彩课堂——谈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表演性朗读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25):96.
[3]康建筠.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表演性朗读的运用分析[J].现代交际,2017(1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