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东大学温儒敏教授曾透露:高考阅读面正在不断变化,科技、历史、哲学等,任何类型的阅读内容都有,当下的阅读要求已远远高于语文教学水平。这就是说,单凭阅读课内教材与四大名著,别说应付高考语文,可能就连中考也未必可以。可见,想要使学生更加聪明,正确的方法就是阅读再阅读。小学语文阅读主要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如何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已成为当下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做到齐抓教学效率与学生综合素质,且两手均要硬,通过将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在一起,充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使其能够自主开展阅读学习,进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策略
前言: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语文学科的难度与广度都提升了,使语文在高考中的区分度变大,也最易拉开学生的档次。得语文者得高考,得阅读者得语文,其实这话说的没错。阅读能力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的,如果不从小学抓起,以后想抓时也来不及了。良好的阅读教学即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整合在一起,用课内阅读带动课外阅读,用课外阅读充实课内阅读。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结合小学生的成长特点,不断摸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其创造良好的阅读空间,进而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通过将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在一起,以此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其将来更好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相整合的积极意义
前苏联著名学者高尔基曾说过,书籍为促进人类进步的有效阶梯。由此可见,阅读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学生借助阅读学习,不仅能够形成文明的习惯,同时也能够获得人文素养的提升,使其道德品质得到一定的熏陶。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进而逐渐形成创新性思维[1]。正因如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能够帮助小学生积累更多阅读经验,就犹如在生命的白色纸张上不断注入色彩鲜艳的内容,使这张白纸逐渐呈现出更为立体且充盈的色彩。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是一门必修课,是其获得自我提升的一种重要方式,引导小学生将正确的阅读方法运用在课内外阅读当中,使其学习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获得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二、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相整合的有效策略
(一)对阅读资源展开充分挖掘,带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对于小学生而言,发现与兴趣是其童真天性,在兴趣的引导下,小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阅读学习中[2]。教师通常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能够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教学内容和课外阅读间的衔接点,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使其能够在阅读过程中进一步发现,跟随教师更好的开展语文学习,从而在拓展视野的基础上,不断丰富自身基础知识,建立良好的阅读体系。
例如,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关于《难忘的泼水节》一课相关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傣族人民庆祝泼水节的盛大场面,以此勾起学生对我国各种节日及相关风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产生极大的阅读兴趣。也正是在这种兴趣的驱动下,小学生才会积极去阅读更多有关不同节日习俗的内容。这样,不单单实现了课内外阅读的有效结合,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的阅读量得到极大的提升。
(二)立足教材,有效开展课内外群文阅读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教育部门对各阶段学生需要完成的阅读量制定出明确的标准,并根据教材资源推荐了一些相关的课外阅读内容。然而,在阅读指导中,教师只是单一的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完成阅读任务,致使学生无法在阅读是抓住课内外阅读内容的衔接点,从而导致阅读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立足教材,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起来,以此提升学生阅读效率。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主题,适当延伸课外阅读内容。主题即课文的主要线索,为学生感知课文情感的重要抓手,教师可以根据同一主题内容,开展群文阅读的方式,把课文阅读素材引入到课堂阅读学习中,借助主题将课篇章内容串联起来,以此实现课内阅读与课文阅读的良好整合,实现小学生阅读质量与效率的提升。例如,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下关于《寓言两首》一课相关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带领学生开展主题为“寓言故事赏析”的群文阅读活动。将教材中的《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等寓言故事与课外拓展的《叶公好龙》《滥竽充数》《黔驴技穷》等几篇寓言故事进行整合,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了解更多寓言故事及其中映射的道理,从而将这些道理运用在实际生活当中,获得人文素养的提升。
(三)积极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方式的相互衔接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制定阅读计划与师生共读能够促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方式的相互衔接,深化两者的相互融合[3]。小学生的年龄具有一定特殊性,不同年龄段的知识系统有着不同的培训目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所以看问题的视角必定有所区。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着手,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去安排阅读计划,以此促进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
例如,当课堂教学进行到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关于《曹冲称象》一课相关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不用急着让学生对课文展开阅读,而是充分为学生做好课前铺垫,再将学生逐步带入到课文内容的阅读中。首先,教师可以在课程导入阶段为学生讲解有关曹冲的一些小故事,使学生能够对曹冲生活的年代有所了解,掌握其生活背景,然后再将学生引入到课文内容中。当课文学习完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使其结合课堂阅读内容适当进行补充,从而深化对此类“智慧故事”的理解。通过从铺垫到学习再到深化的过程,使学生能够将课内外阅读充分结合起来,进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结论:综上所述,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构成部分,阅读也是一个人的重要成长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将课内外阅读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对阅读资源展开充分挖掘,带动学生阅读积极性;立足教材,有效开展课内外群文阅读教学;积极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方式的相互衔接。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的阅读量与知识量得到真正的提升,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桂红.浅谈如何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融合[J].学周刊,2020(19):139-140.
[2]于桂芹.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52):114.
[3]吴艳.聚焦课内外阅读,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以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9(26):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