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教学法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期   作者:湛友冉
[导读] 故事教学法是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重要教学形式
        摘要:故事教学法是幼儿园语言活动中的重要教学形式,它是以故事为主要的教学素材,以故事的搜集、选择,故事的呈现及故事的分析、评价为主要环节而组织、设计、开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有利于具体性故事情境的创设,趣味性、交互性特点明显,可以营造良好的语言交互氛围,因此,很利于在语言教学中运用,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不仅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启发幼儿思考,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对幼儿产生深远的教育意义。
        关键词:故事教学法;幼儿;语言教学;运用探究
        引言:在幼儿语言教学过程中,故事教学法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中,以幼儿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展现,教师通过对故事的讲述、分析、讲解,拓展幼儿的词汇和语言表达能力,丰富扩大幼儿知识面,实现对幼儿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故事教学法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作用
        孩子对未知的世界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故事的内容除了趣味性,本身还具有知识性,是儿童认识世界的窗口。日本教育家木村久一说过:“对于幼儿,没有再比故事更为重要的了,因为孩子是这个世界的生客,这个世界对他是个无知的世界。”为了使儿童认识世界,增长见识,最好的手段就是讲故事,那么故事教学法在幼儿园教学中就凸显了它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幼儿语言教学中作用表现更加明显。
(一)培养幼儿语言领悟能力。由于幼儿尚未对学习过程形成较为全面的成熟的认知,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活动中应当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状况和注意力集中时间,来选择适合的故事来增强幼儿对语言的领悟能力。同时,由于幼儿年龄小,掌握词汇不足,这导致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和对事物认知的范围都比较窄,教师要采取直接讲解的方式来增强幼儿理解效率,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幼儿比较熟悉的语言或幼儿的语气来与幼儿进行交流,选择符合幼儿兴趣的故事,在其中融入符合幼儿注意力时间的内容。例如,在讲小红帽的故事时,教师就可以在交流过程中用生动的语言和表情,来对小红帽的服装和大灰狼的神态表情进行细致描写,使幼儿在感受小红帽情绪的时候是呈现出喜悦羡慕的表情,而在大灰狼出现的时候,使他们产生一丝惧怕,这样可以使幼儿更好地理解这一故事内容,带着情绪去体验故事中的善恶。
        (二)提高幼儿词汇理解能力。故事教学能有效丰富幼儿词汇量,提高幼儿词汇理解能力。但因幼儿受年龄小,认知能力的限制,词汇量相对比较少,对故事中的有些词汇很难理解。所以,教师应该在语言教学中有意识的通过讲故事来增加幼儿的词汇量,培养幼儿的词汇理解能力,同时,符合幼儿理解的故事相对比较简单,我们可以把这些故事设置成剧情剧本来供幼儿表演和模仿,通过角色扮演来深化自己对角色的认知和对接关系的认识,在表演中更切身感知语言,丰富词汇,提升对词汇的理解。
        (三)培养幼儿语言运用能力。幼儿的语言锻炼要体现在日常活动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声情并茂,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幼儿对语言的敏感度,也可以使幼儿逐渐融入到故事的情节内容中。在此基础上,教师对故事进行生动的分析、讲解,鼓励幼儿积极参与互动,指导幼儿把故事的大概内容大胆转述出来,从而锻炼幼儿语言运用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首先提前对故事的各部分内容、各部分元素进行清楚的交代,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然后根据故事情节向幼儿提出问题,使他们通过回答问题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四)增强幼儿想象力。幼儿想象力的提升,是源于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和对各种现象的想法,对此教师应当抓住幼儿好奇心的个性特点,结合故事情节,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幼儿想象和创造,对故事内容进行拓展,如,教师可以抛出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故事来供幼儿进行想象改编,续编,这样可以使他们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可以使思维更加活跃,比如学习了大班故事《猫医生过河》前半段:“接连下几天雨,天气忽冷忽热,小动物们都生病了,猫医生准备去给小动物们看病。但小桥被河水冲垮了,猫医生过不去河,急得直叫,大象、小牛、抬水的小兔姐妹、两只大白鹅都要帮猫医生过河了。

”我设疑问:“请小朋友想想猫医生是怎样过河的?”启发幼儿依据故事的前提续编故事结尾。孩子们众说纷坛,有的说:大象用长鼻子送过去的,有的说:水牛驮过去的,有的说:大白鹅驮过去的,有的说是小兔子用木桶运过去的……。教师给幼儿创造充分的想象空间,把活动的事件和空间还给孩子,让他们大胆想象,大胆说,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也让老师收到了不一样的惊喜。
        二、故事教学法在幼儿语言训练中的运用
        (一)选择适合幼儿的故事教材。故事内容要贴近幼儿,通俗易懂,富有教育性,语言要优美。幼儿的年龄层次不同,所选的故事难易度也要有区别。小班的孩子心智不如中、大班,故事应选择线索为单线条,情节简短有趣,句式多重复,蕴含道理浅显的,如《拔萝卜》、《小兔乖乖》。中大班孩子可以选用线索为多线条,情节较丰富,人物数量较多且性格鲜明的故事,如《野猫的城市》、《龟兔赛跑》、《猜猜我有多爱你》。根据幼儿年龄,选择适宜的故事,能够吸引幼儿注意力和兴趣,同时教师在辅导方面也能够运用该故事素材来充分调动孩子课堂上的积极性,并引导他们在课后继续关注故事内容,实现对生活的探索。故事教学法的运用,有利于把幼儿置身于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跟随教师引导进行实践,使每一位孩子都参与其中,尽情交流。在故事的应用过程中,孩子的积极参与也会促进他们与人交流交往的技能,使他们逐渐学会与人相处。故事的运用也会使孩子在脑海中留下一些美好的东西,成为未来的梦想,为今后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以及长远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创设生动有趣的语言学习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教师可以创设会说话的班级环境,如生动丰富的系列主题图片展,温馨适宜的语言活动区;营造温馨和谐的班级氛围,新《纲要》中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创设互动的游戏情境,引导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创设家园同步的语言环境,家园携手共同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幼儿个体的习惯不同,因此教师在开展故事教学的过程中,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考虑幼儿的注意力,在时间上给予消化的机会,如果有人在活动中出现了不守规则的情况,教师可以用提醒他们自律。良好的故事教学能够培养孩子的善良、勇敢、活泼、坚毅的品质,而阅读习惯的养成也为今后学习的打下一定基础。因此,故事教学法要侧重于从形象生动的内容和视觉体验来进行转化,使幼儿有具象图形向抽象文字进行转变的能力。
        结语:总之,故事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适合幼儿教育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幼儿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选择合适的故事,让幼儿在游戏中获取知识、锤炼品质,积累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形成道德规范,把虚幻故事中的所得、所感应用到现实的生活中,探索更广阔的领域。
        参考文献:
        [1]闫丽娟.利用故事结构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浅谈[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中小学素质教育创新研究大会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359-360.
        [2]陈霞.故事教学法在幼儿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成才之路,2019(24):74.
        [3]崔婷.儿童故事与幼儿语言能力培养浅析[J].教育现代化,2018,5(42):386-387.
        [4]张颖.故事教学法在幼教课堂中运用新探[J].名师在线,2018(01):58-59.
        [5]孙巧玲.幼儿教师应用故事教学法的质性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