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预习的重要性与有效指导策略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期   作者:卓玛才仁
[导读] 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预习能初步认知课堂教学内容
        摘要: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预习能初步认知课堂教学内容,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以便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正确认识预习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具有时效性的预习任务,关注预习效果,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预习;指导策略
引言
        成绩较好的同学都有一套系统的学习方法,而预习是其中重要的手段,如果学生能够在课前进行良好的预习,那么自己心中对于课堂中将要讲述的知识就能够进行大致的了解,在课堂上也不会因为偶尔的走神而拉下学习进步。语文中的文章种类是较多的,进行预习时就需要有不同的手段,作为教师就要使得学生能够有有效预习的能力,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才能够获得显著地提高。
一 提前预习的重要性
        锻炼学生的自主性。与其他学习环节不同的是,预习基本上都是在课后完成的。学生在预习中需要自己诵读,同时也需要翻阅相关的工具书查找不认识的生字生词,还需要借助课外书或者网络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如写作背景、生平等,很显然,这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锻炼。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在预习中也能提前了解更多的语文知识,其中包括作者的写作背景、生平等。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借助互联网了解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那么在课堂上教师提问时学生也能轻松应对,且能大胆发言。如此,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就会具有很强的学习动力。3.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预习比较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对新知识的学习起到铺垫的作用,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提前了解要学习的知识。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说,在预习中学生能掌握关键的内容,教师讲解时就能更深入剖析知识;而对于部分学习能力不高的学生来说,他们可在预习中将不懂的内容做重点标记,或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质疑,学习就更有针对性了,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 小学语文预习现状及存在问题
        预习形式化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预习中,存在预习趋向形式化的问题。虽然语文教师都知道预习的重要性,也布置了预习任务,但忽视了对学生预习结果的检验,学生的预习全凭自觉,预习效果不佳。缺乏指导和督促的预习不仅无法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反而因提前熟悉了新课,而对新课学习失去了好奇心,再加上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陈旧无趣,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不佳。忽视预习结果。预习是为了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但一些教师对学生的预习结果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使得学生把预习当成一项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作业,草草应付或置之不理,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学。长此以往,学生会对预习产生错误认识,无法意识到预习的重要性,这极不利于他们良好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预习作业,更要时时关注学生的预习成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预习作业,充分发挥预习的重要作用,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三  小学语文预习的指导策略
        (一)课前自主探究
        很多小学生听课经验少,没有自己系统的学习方法,所以他们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就不能对知识来进行有效的预习。学生进行预习的过程中能够对相关知识进行了解,同时在课前就能够将自己的新旧知识进行一定的交融,这样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对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和吸收。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老师们必须要让学生们做好课前的预习,准备相关联的材料以及素材,使得学生们在预习的过程中了解到其重难点的分布状况,在语文课堂上能够针对性的提出相关的语文问题,加深该语文知识内容在学生们脑海中留下的印象,提升学生们自身的领悟能力。例如,语文老师在进行文章或者诗词内容的讲解时,需要制定出一套可实施性比较强的教学方案。

其方案的内容中需要包括课前的预习内容,引导性的让学生们自主的进行文章内容的预习,启发学生,使得学生们都能积极主动的研读语文文本中的内容,让其文章的表述更加的直观。对其中心思想进行把控,强化学生们对其知识内容的理解程度,对文章词句的内容进行预习,描述出其所呈现出来的场景,老师们还要依据文章的内容,拓展学生们的思维,让学生们和文章作者形成思想上的共鸣,帮助学生们理解其隐含的思想内容,反复的钻研其诗句文章。在提升学生们诗词解读能力的同时,激发出学生们自主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以及热情。
        (二)采用阅读的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是课文,而学习课文的主要方法是阅读。对于小学生来说,预习的最好方法是阅读课文,通过阅读发现生字、生词,并利用工具书对生字、生词进行注音、注解,加深对生字、生词的理解。生字、生词的问题解决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第二次深入阅读,深入阅读要制订阅读计划,要带着问题去读,并标注自身不能理解的句子。阅读结束后,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结果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与教师进行互动,促进自身语文学习发展。例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预习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以上方法,先通读消灭生字、生词,再细读发现问题,最后总结问题,明确学习重点和目标,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以确保课堂学习质量。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及时反馈预习结果
        教师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对预习保持较高的热情,教师应在学生预习之后及时给学生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预习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应健全预习的激励机制。如,在布置了预习任务后,教师要及时检查并主动给学生反馈相关的结果。部分学生的预习效果良好,教师可以给他们一个奖章,并以一些表扬的话语激励学生预习;而对于一些预习效果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应以鼓励他们为主,提高他们的预习信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教师的考察中认识到自己预习的效果好与不好,从而在日后的预习中更加积极主动,促进自身预习效果的提高。
        (四)确定教学目标及任务
        小学生尚属于学习的初期阶段,难免会有自学能力不强,预习概念不清等现象的产生,一般来说,小学生通常都会只是大概粗略地阅读一下课文,这样自然会对课文内容一知半解,从而即便提出疑惑也价值不大。针对如此情况,教师必须要提高对预习的重视程度,科学及时地引导学生掌握预习的要素、目的,如朗读课文内容,关注课后习题,识记听写生字词等。如此学生预习时明确了清晰的目标以后,自然而然可以对症下药,进行有自己特有思路和办法地预习,并可以将其合理的运用在之后的学习中,从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预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预习可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具针对性、目的性,有助于保障课堂学习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此外,预习不仅能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也能让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在指导学生预习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认识到预习对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也要强化预习方法指导,教给学生高效的预习方法和技巧,充分发挥课前预习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尤佩卿.探求有效预习方法,稳步提升教学效果[J].华夏教师,2018(34):50-51.
[2]高丽萍.浅谈有效预习助推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8(36):78-79.
[3]吴先琴.浅谈小学语文预习、课堂、作业[N].山西青年报,2018-11-17(004).
[4]曲诗萍.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8(32):56-57.
[5]刘世丽.利用预习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8(11):5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