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核心素养培养下,初中化学复习课要帮助学生将原有的知识深化,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初三复习课可以选择以“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为主题来展开,依托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通过“问题驱动、实验探究、交流评价”等方法,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整合迁移,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复习课;教学设计
1 问题的提出
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1]。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复习课教学如何处理好知识与素养的关系,从应试走向素养培养?这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基于课堂教学,发挥学科优势,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从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初中化学安排在九年级,一年时间需要完成十二个单元的教学与学习任务。面临中考,我们需要在九年级化学的学习中拿出约 1/3 的时间用于复习,大多数复习课以应试为导向,以“考点为主的知识点串讲,疯狂做题式的思维练习”为主的复习方式,以至于学生被动记忆、重复学习,练过就忘,达不到复习的目的,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没有得到有效培养。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复习课的目标指向应是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要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习得到能力生成的跨越[2]。在复习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创设新的问题,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主动去解决问题,将原有的知识深化,实现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2 以“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复习课的设计过程
复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深化和促进迁移应用的作用。笔者设计的这节复习课以“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为主题来展开,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化学实验探究,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主题;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交流评价;实验拓展,知识升华。
创设情境,导入主题。课前教师在实验桌上摆放好一瓶没有标签的化学药品,教师边介绍边说明,这是我们常见的厨房调味品,可能是食盐、纯碱中的一种,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完成后请小组代表分享鉴别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析方法背后的原理,并获得一种可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方法。接下来请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鉴别出这瓶没有标签的化学药品,并贴好标签。引导学生从“物质检验要有明显现象的原则”出发考虑问题。这样的创设情境,目的是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主动去解决问题,让知识深化,能力得到拓展。
提出问题,作出猜想。教师展示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试剂瓶,让学生观察瓶口的白色固体,学生观察试剂瓶口的白色固体,并对其做出猜想。猜想1:不变质;猜想2:变质。教师提问学生,氢氧化钠为什么会变质?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回忆氢氧化钠的性质:氢氧化钠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学生分析得出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
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复习旧知识,采用新方法的基础上,学生依托化学实验,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变质,来设计方案。以下是学生小组讨论之后提出的方案。
学生方案一:取少量久置氢氧化钠,向其中滴加酚酞,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学生方案二:取少量久置氢氧化钠,向其中滴入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则氢氧化钠已变质。
学生方案三:取少量久置氢氧化钠,向其中滴入氯化钡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产生,则氢氧化钠已变质。
如果说猜想是建立在学生目前所具备的知识的基础上,那么设计应根据所学的知识设计合理、可行、简便的实验方案,培养缜密的实验和细致地观察,为自己的猜想提供佐证或者做出合理的解释。教师不过多干预和修改学生的方案。但是要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习得到能力生成的跨越。
得出结论,交流评价。要探究氢氧化钠是否变质,从微观上来讲,是要探究什么的存在?在教师创设情境,导入主题的过程中,学生通过物质鉴别,重新习得氢氧根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的鉴定方法。经过学生讨论,方案一不可行,因为碳酸钠与氢氧化钠溶液一样呈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方案二、三可行。用滴管分别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鉴别的所需的各试种剂,学生观察到样品分别产生气泡及白色沉淀。学生代表对实验结果进行阐述,得出氢氧化钠已变质的结论。
实验拓展,知识升华。那么既然已变质,那么是完全变质,还是部分变质呢?由于只是放置了一段时间,有可能是部分变质,因为空气中CO2的体积分数只有0.03%,含量很少。根据以前所学题型均为一步鉴别氢氧根,学生讨论出方案,对于提出的错误方案,分析后一一否定。教师及时引导,根据前面的课程,知道一步鉴别不可行。
因为只是部分变质,即部分氢氧化钠变为碳酸钠,因而瓶中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只要通过实验证明其中含有氢氧化钠即可。开始向分步鉴别,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第一步,完全除去某一离子,而根据之前的分析,可知除掉氢氧根离子的同时,亦能除去碳酸根离子,所以第一步必先除去碳酸根离子。选择的试剂,应选择能除碳酸根离子 ,而不影响氢氧根离子。第二步,证明是否还有氢氧根离子存在。
指导学生,按之前的设计进行实验,取一定量的变质的氢氧化钠于试管中,向上述溶液中滴加氯化钙溶液,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将溶液净置后,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及酚酞溶液变红。学生代表对实验结果进行阐述,认为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3 反思以“氢氧化钠变质的探究”复习课教学
“核心素养”不仅关注学生当下的发展,还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挑战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学生未来的发展[2]。如何设计这节复习课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呢?作为农村一线的化学教师,虽然条件有限,但是化学教学必须开展实验教学,理论和实验两者缺一不可。笔者认为,通过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构建一种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基于这种理念的驱动,本节复习课教师充分放手,大胆地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学生们唯有具备了较强的实验探究能力,才能有效地培养化学核心素养。而实验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循序渐进,才能稳步取得很好的效果。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型实验探究课,相关的基础知识点虽然之前学过,但是时间长很多学生也遗忘了一些知识点,所以这节复习课内容多,知识面广。学生已知道氢氧化钠、碳酸钠的一些性质,具有了判断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成分的一些基础知识,具备一定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依托实验,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分析总结,得出结论。教学设计,立足课堂,借助实验探究,渗透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让学生亲自动手证明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成分,体验探究的快乐。将一个溶液成分确定设计成自主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自设计试验、完成实验,体验自己探究获得结论的成就感。
实验能力的增强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分不开的。初中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思维相对活跃、心智发育趋近成熟,有强烈的好奇心[3]。本节课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当学生用自己预设的实验方案成功的实现了他们的设想时,他们在分享喜悦的同时会认识到实验方案的设计对获取正确结论的重要性,体验到实践是检验理论的途径,理论和实践是不断交融的过程。
笔记认为,复习课和新授课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作为复习型实验探究课,教师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跟需要关注学生从实验中获得探究能力,从而具备应对未来社会所需的品格和能力。教师把课堂交给学生,将更多地展示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想法,使课堂始终充满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气氛,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学生核心素养在自主学习中得以培育,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和提高,使学生具备过硬的核心素养,并能终身获益。
参考文献:
[1]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2]杨玉琴,赵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化学专题复习课教学策略——以“我们周围的空气”复习课为例[J].化学教学,2018(06):41-47.
[3]马雪飞.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反思[J].学周刊,2018(35):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