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针对新高考背景下,普高化学教学中的一些不良现状,提出教师的观念要转变以及利用“考试”、“作业”及“自批”等手段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并提高其思维能力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新高考;普高;化学教学;实效
在普高化学教学中,普遍有学生学得没劲,教师教得无趣的恶性循环。转变教学低效的状况,探索基于生本理念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提高教学实效是教育教学研究中要面对的问题。
一、普高化学教学现状及弊端
以我校为例,我校是一所普通高级中学,普遍情况是:学生课前没预习,上课听一点,机械地记笔记,课后作业笔记上有的抄一点,自己再随便写一点,剩下的就是从个别同学那抄,抄的是什么,全然不管,所以会经常抄错。如此不愿多花一点心思的作业,老师忍不住改得火大,花大量时间改完,最后还会发现仍有很多学生不订正。到了课上进行复习提问,学生常常是一问三不知,典型的前教后忘。每班还有几位同学从高一起就显现出明显学习心理障碍,如自卑感较重、过于敏感、“破罐破摔”等,出现上课睡觉,不做作业等学习上不作为的行为。
普高的学生,本来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上,就存在不少问题。加之上海高考改革实施3+3后,绝大部分学生在高一就选择必加生物和地理,到高二再选一门自己感兴趣的或擅长的科目。由于化学学习难度大,竞争对手强大,普高学生选择加化学的人数急剧减少。学生既已确定不加化学,自然就连最后一点学习它的积极性都没有了,仅将目标停留在通过合格考上,自我感觉超好地对自己的要求降为在课上听一点,课后应付一下作业完事,不会再多花时间和精力在这门对他们来说没多少意义的学科上。教师们经常感到自己忙得都分身无术了,却仍然没能摆脱挫败感、无奈感等负面情绪的侵袭。
二、转变普高化学教学弊端的几个措施
我认为要想教学同步有实效,必须要在了解、分析学生学情的基础上,想法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培养起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能力。以下几点是我具体的想法和做法。
1.教师要有大视野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确立“素养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以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倡导“教、学、评”一体化,使每个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所以对于教师而言,要摆正心态,清楚“为什么而教、教什么”。我们的目的不是只为了学生能拿更高的分,而是要根据课程标准,落实好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任务,让学生知道学习化学,不仅仅是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参加考试,更是将知识和认识转化成问题解决能力、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等,发展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教师不必纠结学生是否加化学,只须向学生充分展示化学学科的魅力,不必拘泥于学生这高中三年,而是看向他更远的将来。
2.善用“考试”和教师评价
对于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来说,恐怕再没有什么比考试更令人不快的了。但是如果我们不把考试看作衡量学习成果的标尺,而是把它看成从记忆中检索学问的一种练习,并非“考试”,我们就可以为自己创造另外一种可能:把考试当成一种学习工具,让考试成为最有效的学习策略之一。
在诸多研究成果中,有一项发现非常重要:主动检索,也就是考试,可以强化记忆,而且检索花费的心思越多,受益就越多。飞行模拟器对比幻灯片讲座,小测验对比重复阅读,就是实实在在的例子。
所以我会提前和学生说好小测验的范围,通常是上节课的笔记内容。在每节课的预备铃声响起开始进行测验,通常就是几个小问题,在正式铃响之后学生将答案上交。这已成为正式上课前的一个习惯,每当我踏入教室,同学们就已经准备好小纸片在等着我了。
每次小测验作好记录和评价。这些记录作为学生化学日常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表示这样的方式还可以帮到他们培养问题解决意识及能力。
如果是复习迎考阶段,我则利用手机下载“门口学习网”软件,让学生每一场考试的选择题答案涂在专门的答题卡上,然后用手机扫描,就能很快地改出成绩并查看到班级每位同学的得分,每道试题的得分率,每道题各选项有哪些同学选了等等,如此就能在试卷分析时有的放矢,大大提高了针对性,让自己的工作轻松又高效。如果学生关注了“方略门口”公众号并进行绑定后,就能很方便地查看到自己每场考试的成绩,错了哪些题,标准答案是什么以及班级平均分、战胜率等,由此可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可以做出更为客观的判断。当然在使用这个软件时,老师一定要注意自己所教的平行班要全部考完后再进行阅卷,避免个别班级先考先阅后,答案泄漏。
3.设计出让学生能亲近的作业和学生自评有机结合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日益重视生本理念,然而作业作为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编制作业习题时往往忽视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传统的化学作业,过分强调学科知识本身,使得化学作业被一个个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所代替,学生虽然完成了作业,但质量堪忧,无法在考试中合理、快速地提取、整合、应用已学知识,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更无从谈起。
以乙醇的性质与用途的对应为例,传统作业习题的形式往往无法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更无法让学生真正体会生活与化学的紧密关系。但若习题以如图1所示:
图1
它采用图片方式呈现,趣味性浓,美感突出,源于生活,高于教材。用可视化的生活情境,突出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巩固,提高学生识别图表和信息转化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能力,建立科学的认识方法。
可见掌握知识不仅依靠记忆,更应注重情境性,联系生产、生活、社会等实际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困惑和解决问题后的喜悦,真正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有心,学者得益”,作业设计不仅仅是教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强化技能的手段,更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作业设计应以生本理念为核心,充分激发学生求知欲,在问题情境中挖掘并拓宽学生的学科能力,在创新中实现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学生在完成作业后,再根据老师提供的答案进行自我批改和订正。老师重点检查学生订正情况并作好记录及反馈。此项记录也作为学生日常学习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生对学习意义的追寻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借助作业的设计和精选,教师可充分引导学生丰富学习过程,实现过程价值,最终建构学习的意义。
三、成效与反思
课前小默写及学生自己批改作业实施半个学期以来,我将无端地担心学生是否记住学过的知识点化为他们自己在意学习的平时成绩而去识记有关知识;将大量批改无质量作业的时间腾出来抓重点,盯不自觉的学生一一过关。既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化被动为主动,也为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给学习困难生补缺补差。期中考试成绩表明:我所任教三个班级的平均分高出年级平均4.00分,较上次期末考中高出年级平均2.44分,又提升了1.56分。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一些问题:平时记录要每隔一定时间及时转化为成绩,便于让学生更直观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状况,激励或鞭策自己及时做出调整;抄作业的情况还是很严重,学生们最多就是被我发现后重做那几道题;如何更好地运用“考试”这个学习工具,赋予它更多的功能:比如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时间上也不仅仅局限在课前三分钟;设计和甄选优质习题的时间和来源问题等等。我想这些都是我要进一步去思考并做出改进的地方。
参考文献
[1] Peter C. Brown,Henry L. Roediger III,Mark A.McDaniel.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中信出版,2018:21-23
[2] 鲍文亮,林美风,王露萍,赵莹莹.基于生本理念设计“烃的衍生物”单元作业.化学教学,2019,(08):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