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 心素养下如何有效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20/7/30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9期   作者:董福勇
[导读] 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当下教育阶段的主要教育目的
        摘要: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当下教育阶段的主要教育目的,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核心素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以及数据分析等几个方面,基于这些核心素养下开展数学的高效课堂,更有利于初中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有效构建
前言:
        新课改教学的理念中,核心素养的养成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上,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构建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明确教学目标,改变教学方法,提升综合能力,注重个体评价,可以实现对于学生的全面教育和综合培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教学目标的完成。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初中阶段,数学的学习相比较于小学阶段,在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生在进行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明显感觉到非常吃力,限制了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课堂上目标不清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课堂上,教学的目标存在不清晰的问题。 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的过程中,有的追求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有的追求学生思维能力和抽象能力的提升,有的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总之教学目标的不明确,导致教师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各不相同,这也是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教学方法上传统单调
        受传统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千篇一律,比较单调枯燥,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兴趣。现在的学生,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传统单调的方法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能被动地接受,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趣味性,从而降低学习数学知识的质量和效率。
(三)能力培养上重视不够
        在当前的部分学校,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课堂上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不能完全实现。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要求逻辑思维能力很强,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认识不够,只重视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对于学生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不够,也限制了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四)个体评价中成效不大
        教学质量的高低通过个体评价工作的开展来体现。学生的个体评价主要表现在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各种考试的情况等两个方面。在课后作业的完成过程中,对于学生完成情况检查不到位,或是对于学生考试情况总结不全面,都会直接影响对于学生做出正确的客观的评价,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从而降低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
二、核心素养下构建高效初中数学课堂的方法途径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上,可以通过在教学课堂上、教学方法上、能力培养上和个体评价中融入核心素养,来构建一个高效的数学学习环境,提高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一)在教学课堂上融入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课堂上,初中数学教师要注意结合使用学生的核心素养理念,对数学知识进行生活化、简单化的讲解,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进行教案设计的过程中,要将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中,进行生动的课堂教学,目标明确的开展初中数学的教学教学工作。

比如在初中数学的《正负数》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出一种轻松地气氛,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对黑板上一系列的正负数“-27、33、0、-5、-16、2、8、13、-4......”进行搜索,让两组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进行竞争,通过简单知识的寻找,发现正负数之间的规律,找到“0”这个数字的特殊性,加深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提高数学教学课堂效率。比如在进行《圆的有关性质》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不同形状的圆,可以是圆环、可以是圆圈、也可以是地球等圆的球体等等形象,让学生直观看到圆形,找到圆的特点,总结出圆的性质,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理解。
(二)在教学方法上融入核心素养,提高教学质量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上,将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融入到教学方法的改进中,发挥出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作用,把教师放在引导服务的位置,开展有效的教化学活动。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和小组合作机制,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比如在《统计调查》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在全国人数统计过程中男性、女性的比例是多少?”这个题目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不同解决方案的制定,学会使用统计调查的方法,对统计调查的概念和实际生活的运用加深理解,在生活中遇到同样问题可以快速找到答案,提高综合实践运用能力。又比如在《有理数的乘除法》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创设一种教学环境,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有理数开展乘除运算,认识有理数乘除运算时的规律和注意事项,正确掌握知识。
(三)在能力培养上融入核心素养,提高综合能力
        初中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在能力培养上注重融入核心素养的理念,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能力培养要建立在学生对于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熟悉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刻意的指导、培养,将解答问题的技巧和思路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比如在初中数学《直线、射线、线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直线、射线、线段等三种线的概念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正确认识三种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课堂上,教师刻意通过使用多媒体,进行直线、射线和线段在生活中存在场景的演示,通过让学生在观看中找到三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加强对知识的学习运用。又比如在初中数学《轴对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详细讲解轴对称的基础概念,并对相应的知识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建立轴对称的观念,在实际生活中注意观察轴对称的场景、事物,分析“轴对称”这种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学会运用知识解答生活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在个体评价中融入核心素养,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对于学生个体评价标准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也侧面表现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对学生开展个体评价要结合使用核心素养的理念,不能单纯的只看到学生某一项能力的优点或缺点,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在课后作业的完成过程中,要认真检查,对于大多数学生错的题目要集中讲解,直到完全理解。比如《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课后作业检查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地检查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的掌握程度,根据作业的完成情况来判断二次函数的知识难点,对学生开展多次反复的强调,加强重点知识的讲解。又比如在《勾股定理》的章节考试中,要根据“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等考试内容的检验,看到学生对于“勾股定理”这个重要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对于大多数学生存在的试卷问题进行再次的讲解,直到学生将知识完全掌握为止。另外,初中数学教师对于学生个体评价的方式也要不断地改进,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评价,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地开展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提高效率。
结语:
        数学的学习最主要的目的是要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实践运用能力,在初中阶段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与教学工作,提高数学的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接受数学知识的学习,享受学习的成就感,提升个人综合素养,适应今后更好地生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吴水成.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0):103.
[2]陈学祥.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9):118.
[3]刘芳.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27):2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